在美国房地产泡沫之上,有一个更大的暴涨一暴跌周期过程,现在这个大周期最终到达了其拐点,或称临界点。超级泡沫比房地产泡沫还要复杂,解释起来也更费口舌。暴涨一暴跌过程产生于当前流行趋势与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之间的反身性互动。超级泡沫中的流行趋势与房地产泡沫中的流行趋势一样,即用越来越复杂的方法进行信贷创造。但是错误观念则不同,它包含对市场机制的过度信任和依赖。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称之为市场的魔术(magicofthemarketplace)。我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1980年,当里根成为美国总统、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首相时,市场原教旨主义观念成为主导的信条,尽管其先辈可以追溯得更早。在19世纪,它被称为“自由放任”(laissez-faire)。
市场原教旨主义起源于完全竞争理论,是由亚当•斯密首创、由古典经济学家不断发展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由放任更加备受推崇。不过,这种推崇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的。国家干预永远是错误的事实并不会使市场变得更加完美。反身性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所有的人类建构产物(humanconstructs)都有缺陷。金融市场并不必然走向均衡,如果只靠市场机制,它们就会走向狂热或是绝望的极端。它们应受到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而监管当局的职责就是监管。大萧条以后,监管部门在防范国际金融体系大面积崩溃方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由于它们的成功,反而导致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复苏。20世纪50年代,我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时,自由放任思潮似乎已经寿终正寝了。然而它在20世纪80年代卷土重来。在其影响下,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失去了控制,超级泡沫开始发酵。
超级泡沫中蕴含三个流行趋势,每个都至少存在一项缺陷。第一个流行趋势是信贷扩张在长期会永不停止,这体现为房地产和消费信贷的贷款与价值比率(loan-to-value)—直不断上升,也体现为信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见图5-7)。这一趋势是应对大萧条而制定的反周期政策的结果。每当银行体系陷于危境,或者衰退隐隐若现时,金融当局就会干预,对处于危机的机构进行救助,并刺激经济。他们的干预对信贷扩张产生了不对称的激励结果,这就是道德风险(moralhazard)。第二个流行趋势是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第三个流行趋势是金融监管的淡出和金融创新的加速。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同样是不对称的结构。它有利于美国和其他一些处于金融体系中心的发达国家,不利于那些居于外围的欠发达经济体。人们并没普遍认识到中心和外围的不相称,但是这对于超级泡沫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我已经提到的,放松监管和许多最近发生的创新建立在“市场会趋向均衡而偏离不过是随机偶发的现象”这种错误假设的基础之上。
超级泡沫把这三个趋势和三大缺陷交织在一起。第一个趋势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是第二个和第三个趋势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超级泡沫的发源归结到20世纪80年代,因为那时市场原教旨主义才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指导原则。当然,对超级泡沫过程进行追溯、跟踪和解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