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来谈谈新范式与旧范式的区别吧。在把彻底易错性的假设应用于金融市场时,人们可能会认为,金融市场总是出错,很难正确。不过,市场具有这种能力,它既能修正自己,又偶尔会通过自我证实的反身性过程来使错误成真。这就是为何它们总是一贯正确的原因。具体而言,金融市场不能准确预测经济下滑,但是会造成经济下滑。
市场参与者是在不完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的。他们把自己的决策建立在不完全的、有偏见的以及对现实的错误阐释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知识上,结果当然会与期望产生分歧。这种分歧提供了有用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市场参与者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过程总是难以产生满意的结果。事实上,市场偏离理论均衡的次数与它们趋向均衡的次数一样多,它们会产生最初先是自我增强但最终还是自我溃败的过程。泡沫通常导致金融危机,危机反过来又会引起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这就是金融体系的演进过程——不时发生的危机导致监管发生变革。这就是为何金融市场最好被解释为历史过程的原因。这也是如果不考虑到监管当局的作用,就无法理解这一过程的原因。在监管当局缺位的情况下,金融市场注定会崩溃,但是在现实中,崩溃并不多见,因为市场是在持续监管下运行的,即使监管当局在市场正常情况下行动迟缓,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它们会变得很警觉,至少在民主制度下是如此。
大多数反身性过程包含市场参与者与监管当局之间的互动影响。为了理解这种互动性,重要的一点是要记住监管当局与市场参与者一样容易犯错误。监管环境的变化使得每次危机都像是处于独一无二的历史情境下。这本身足以说明我的论断,即市场行为最好被看做是历史的发展过程。
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指责市场失灵是监管当局的错误,他们只对了一半:市场和监管者都容易犯错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他们坚称由于监管当局容易犯错,所以就应放弃监管。如果我们认识到市场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将会推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监管者易犯错的事实并不证明市场就是完全的。它只能说明要重新检讨和改进监管环境。
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反身性关系什么时候变成了自我增强、具有历史意义的过程了呢?它不仅影响到金融市场的价格,而且影响到那些价格本应反映的所谓基本面信息。如果反身性理论还有什么价值的话,这正是它所要回答的问题。这一课题值得更详细地探讨,但是要建立在理论论据和经验证据的基础上。我的初步假说是,在暴涨一暴跌过程演进中,一定同时存在某种信用或杠杆,以及某种错误观念或错误阐释。这就是我现在提出来用于检验的假说。如前所述,我的概念框架的主要观点需要说明错误观念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理解历史上此刻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之际,这条信息尤其相关。
新范式与旧范式的主要差别之一是新范式对使用杠杆秉持更谨慎的态度。反身性理论认识到,监管当局和市场参与者都具有易错性,从而都会造成不确定性。流行的范式只承认已知风险,不承认自身缺陷和错误观念的后果。这就是当前金融动荡产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