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对冲基金经理,在我早期的成功业绩中,有一个阶段是利用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多元化综合经营浪潮。这场浪潮发生在越战之后,当时,一些高科技军工企业意识到它们在战争期间享受到的高速发展在越战结束后将不再持续。像Textron、LTV、Teledyne等公司开始用它们估价相对较高的股票去收购民用企业,随着它们的每股收益增长加快,它们的市盈率(价格/盈利比率)成倍增长,而不是缩小。这种收购浪潮不断扩张。它们成为这种发展模式的开拓人。这些公司的成功引来了仿效者。从那以后,即使是业务最单一的公司仅仅通过并购运作,也能获得更髙的市盈率。到最后,一家公司只要许诺对外收购并善加利用,就能获得更高的市盈率倍数。
管理层发明了一些特殊的账务处理技巧,使并购的好处看上去更加夺目。他们还把收购来的公司改头换面:运营流程重组、卖掉原有资产、整体目标集中于税后利润指标等,但是与收购本身对每股收益的影响相比,这些改变都无关紧要。
投资者对此趋之若鹜。最初,投资者判断各家公司的价值时多看其业绩,但是渐渐地,联合大企业被当做是一个团体。新的投资族兴起了,他们就是对冲基金经理,或者叫枪手(gunslingers)。对冲基金经理与联合大企业的管理层直接建立热线联系,联合大企业也直接向基金经理配售所谓的限售存信股票(letterstock)。这些股票在配售时价格要在冇场价格基础上打个折扣,但是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出售。渐渐地,联合大企业对其股票价格的管理一点儿也不逊于其对利润的管理了。
说起联合大企业并购浪潮产生的原因,错误的观念认为,在对公司股票估值时,应该以它们公布的每股收益的增长情况为依据,而不管其增长是如何获得的。这种错误观点被一些经理人加以利用,他们用其估值过高的股票,以有利条款去收购别的公司,使它们的股票价值进一步虚涨。从分析的眼光看,如果投资者懂得反身性槪念,并能意识到运用股票的杠杆功能,即以夸大的估值来销售股票会造成收益增长的假象,这一错误观念就不会大行其道了。
市盈率在不断增长,最终现实无法支撑住预期。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还在玩着这场游戏,但他们已开始认识到这场繁荣是建立在错误观念的基础上了。为了保持盈利增长势头,公司并购必须越做越大,到最后,联合大企业达到了规模的极限。当信实集团(RelianceGroup)的索尔•施泰因贝格寻求并购汉华银行(ChemicalBank)时,转折点到了。这次收购遭到当时居于行业翘楚的一些专业服务机构和精英人士的抵制,并以失败告终。
当股票价格开始下跌时,下跌就已经止不住了。失去了过高的估值,再去收购别的公司就不那么容易了。外部的快速增长所掩盖的内部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不佳的盈利报告披露出令人不快的意外消息。投资者幻想破灭了,联合大企业的管理层也自陷危机不能自拔:在令人陶醉的成功之后,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头去干那些日常管理的苦差事。正如一位公司总裁对我说的:“我的演出再没有观众看了。”这种局面在衰退中变得更为严重,许多高速成长的联合大企业最终瓦解得一干二净。投资者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对于一些公司来说,最坏的情况真的发生了。对另外一些公司,现实结果比预期的要好一些,最后,局势稳定下来。幸存下来的公司,通常由新人执掌大权,谋求从废墟中重整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