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金融市场总会犯错,因为它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种流行的偏见,在正常情况下,往往能够自我纠偏,但偶尔,这个流行的偏见会影响市场价格,也会影响市场价格所反映的所谓的基本面,因此最终还能证明其正确性。对于这个观点,那些沉浸在现有范式中的人很难理解。很多批评反身性理论的观点认为,我不过是在反复唠叨一些显而易见的事,例如参与者的偏见会影响到市场价格。但是反身性理论的关键点却不是一眼能看透的。反身性理论认为,市场价格能影响基本面。那种认为市场总是正确的想法不过是个错觉,这种错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市场价格既是对基本面的反映,又对基本面产生了影响。基本面的变化会强化预期的偏见,这构成了一个先自我强化,最终又自我抛弃的过程。当然,这种暴涨一暴跌的轮替并不总是发生。更多时候,流行的偏见会在影响到基本面。
之前自我纠正,但这种情况发生一次就足以证明理性预期理论站不住脚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暴涨一暴跌过程就会造成历史性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时期就是这样,目前正在经历的危机也是这样,只不过形式上有了些变化。
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我援引了很多暴涨一暴跌过程或金融市场泡沫的例子。每个例子都涉及市场估值和所谓基本面之间的双向反身性联系,这种联系在它们之间促成某种捷径(shortcircuit),市场估值既是基本面的反映,又对基本面产生了影响。这种捷径可以通过增大权益杠杆的方法实现,即在价格存在泡沫时发新股,更多的时候则是发债券。很多例子但不是所有的例子都涉及房地产,既有商用地产,也有居民住宅。银行主动愿意提供贷款影响了抵押品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国际银行业经历的危机中,主权借贷领域出现了寻求致富捷径的问题。尽管未涉及抵押品,但银行主动愿意对外放贷对所谓的债务比例产生了影响,而债务比例是一国借款能力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