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思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时,我提出了两种功能,在它们中间建立起双向的联系。由此就导出了反身性槪念。
但是,在定义和解释反身性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每当我研究反身性时,这些难题就不断地困扰着我。我把思想和现实之间划了个界限,但我想说的是,思想是现实的组成部分。我是在讲事件活动过程和参与者思想之间的双向联系。不同的参与者之间在思想上也存在双向的联系。为了体现这一联系,我必须区分现实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前者指具体事件,后者指参与者的思想。客观方面只有一个,但主观方面却与参与者的数量一样多。参与者个体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反身性特征,比人的感知和事件之间的反身性特征更加明显,原因在于人们了解事件需要时间。
我们了解了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区别后,还必须区分反身性过程和反身性陈述。反身性陈述属于个体之间关系的范畴,这种关系比事件过程更具有反身性。
考虑一个有关客观方面的陈述:“正在下雨。”这句话或者是对的或者是错的,不存在反身性。再看一A,“你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可能对也可能错,这取决于你的反应,因此具有反身性。反身性陈述与自相关陈述类似,但其不确定性并非蕴含在语义中,而是体现在它造成的影响上。最有名的自相关陈述是说谎者悖论,伊壁孟尼德说:“凡是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如果这个陈述是对的,这位来自克里特岛的哲学家就没有说谎,因此这个陈述是虚假的。这种陈述造成的影响与双向情感矛盾之间没有关系。相反,在“你是我的敌人”这句话里,陈述的真实性就要取决于你的反应了。
对于反身性过程而言,不确定性是由事情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无法相符造成的。即使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是先后发生,而非同时发生的,也会出现反身性。这个过程随时间不断变化,只要参与者的思想和实际事态在过程终了与开始相比都有变化,我们就可以认为存在反身性,变化是由参与者的错误观念或错误理解造成的,这样就使事件过程产生了真正的不确定性,导致无法依据科学法则对情况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