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比较基准
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是近两三年才为部分投资者所了解的名词。比较基准是用来评价投资组合回报的指标。当你买的基金跌破面值,甚至滑落到0.90元以下的时候,基金报告里却偏说“该基金跑赢了比较基准,战胜了市场”。
在上涨的市场中,基金经理的压力很大,因为他必须更为积极地选股,才能保证自己战胜基准;而在下跌的市场中,也许只要保守一点,就可以战胜市场了。在近两年的中国股票市场中,由于大盘上涨的趋势比较明显,基金战胜市场并不十分困难,所以绝大部分基金都是战胜基准的。
不过,就长期投资而言,战胜基准其实并非易事。正因为如此,海外市场很多投资人已经放弃主动投资,而转向被动投资了。被动投资的典范是指数基金。比较基准对于指数基金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在指数基金那里,作为比较基准的指数就是基金跟踪的标的,实际投资组合要求完全复制指数的成份股,而投资管理的过程就是使跟踪误差最小化。国内目前也已经有了不少指数基金,像跟踪上证180的华安和天同指数基金,跟踪深圳100指数的融通指数基金。特别是华夏50ETF指数基金,它追求最小的跟踪误差。
选择作为比较基准的指数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比如美国,经过长期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些广为使用的比较基准。常见的包括道琼斯T业平均指数,被认为市场代表性最强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用于衡量科技股表现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等等。还有更加专业化的罗素系列指数、摩根斯坦利系列指数、雷曼指数等等,它们被广泛采纳,作为共同基金的比较基准。
国内目前最广为大家所知的,是上证综合指数、深圳综合指数和上证A股指数。早期的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通常用这些指数作为基准。不过,用它们做基准是有问题的。综合指数里包括B股,可是基金是不可以投资B股的;上证A股指数只描述沪市表现,而基金不仅投资于沪市,也投资于深市。所以比较基准的范围和基金投资的范围存在偏差,这样的基准,尽管易于理解,但不够科学。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交易所和专业的指数供应商也在不断推出各类指数。像中信标普30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就是跨市场的。
对于基金来说,选择这样的指数作为基准更为合理。但是,老百姓对这些指数的熟悉程度不够,在衡量基金投资表现的时候,很多个人投资者还是喜欢用白己熟悉的指数来对比。相比这两个300指数,专业指数供应商推出的各类风格指数就更让投资者感到陌生了。比如小盘股指数、大盘股指数行业指数等等。近一两年不少基金选择这些风格指数作为比较基准,像基金所起的形形色色的名字一样,给大家的感觉是有点眼花缭乱。其实,对于个人投资来说,不一定非得弄得明明白白,你人可以还用自己熟悉的指数来衡量,通常不会有很大的偏差。除非在类似于上世纪末科技股狂潮中,如果你硬要用纳斯达克指数束衡量自己的蓝筹股基金表现的话,那就会发生很大的偏差了。
以上所说的都是相对的比较基准。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的目的是赚钱,是获得收益,而不是比基准少亏损一点。这样,投资领域就出现了绝对收益的概念。相应的,基金的比较基准也出现了价值增长线、定期存款收益率等等绝对为正或呈现正增长的种类。目前国内的几只保本基金和使用了绝对回报概念的基金,其比较基准就是定期存款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