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只语就能得到启发
由于索罗斯的投资没有定法,所以他特别注重各种信息哪怕是蛛丝马迹的搜集,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作为证明或者证伪的假设前提。为此,他需要丰富的信息量,却又不会淹没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常常只需片言只语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酝酿出一场大小不同的战役来。
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需要具备老道的市场经验和判断能力,而这恰好是索罗斯的一大特长。所以几个因素结合下来,就铸造了股神索罗斯。这样的功底和准备工作摆在那里,他往往能从一些别人熟视无睹的表面文章中发现他需要的信息,从而做出精准的市场判断来。
从某个角度看,1992年他狙击英镑就是从一篇文章中得到信息的。
话说从1979年开始,当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还没有统一货币,但已经统一了各国货币汇率,构成欧洲货币汇率连保体系。根据该体系规定,各国汇率只能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中央汇率”25%的范围内上下浮动;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将会采取行动出面进行干预。
但显而易见,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可能一样的,这就决定了各国利率和通货膨胀也相差悬殊,这时候的货币政策根本无法一致。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就只能勉为其难了。最典型的是,当本国汇率波动剧烈时,为了确保连保体系的有效运转,该国中央银行就不得不买进疲软的货币、卖出坚挺的货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市场稳定。而当时的德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198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出现了强劲增长,表现为德国货币马克随之坚挺。而到了1992年,英国经济开始不景气起来,从而导致英国货币英镑相对疲软。为了克服这种局面,英国不得不不断提高银行利率,但这样做又必然会伤害英国利益,所以英国需要对外寻求德国降低马克利率来协助英国缓解英镑压力。而这时候的德国呢,经济依然在强劲增长,所以不可能采取降低利率政策,否则就会使得经济走向虚热。
德国在利率政策上的拒绝配合,促使英国英镑汇率不断走低。这时候虽然英国、德国在汇率政策上也在联手抛售马克买入英镑,但仍然不见起色,因为这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