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诱因
回过头来看,金融衍生产品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可是如果一旦这些衍生产品眼花缭乱到让人看不懂的地步,就恰好说明其中蕴涵着的巨大风险已经被人所忽略。这种虚拟经济泡沫越吹越大,一旦脱离实体经济支撑,就会彻底变成投机经济。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市场上原来只有1元钱的金融资产(货款额度),最后在市场上流通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规模加起来高达十几元、几十元甚至几百元,实际上也就意味着金融风险被急剧放大了十几倍几十倍。
这时候如果金融监管跟不上(实际上很难跟得上),这种金融创新就会如脱缰之马,一有外力冲击,很容易产生脱节,从而引发金融危机。从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货危机来看,正是如此。
看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可谓严格,但它的监管对象只是商业银行,并不包括投资银行;负责监管投资银行的机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这也是在2004年经过艰苦谈判后才获得监管权的。在这样的夹缝中,美国国际集团(AIG)这样庞大的金融机构可以无忧无虑地进行金融创新,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并最终失去控制。
在我国读者看来,这种完全相信市场能够自行调节经济的“新自由主义”实在很可笑,可是这却是过去几十年来世界通行的经济理论。索罗斯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
例如,自从20世纪70年代这种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完全不干预主义”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后,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任期为1981年至1989年)大为赞赏,这种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干预的经济政策,一度被称为“里根主义”。
但屡屡从政府放任市场自由流动中得到攻击机会甜头的索罗斯,却非常蔑视这种说法。索罗斯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说: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我所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这一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理论的结果。危机并非因为一些外来因素,也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是休制给自己造成了损失。它发生了内破裂。
就好比说,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为了配合欧洲共同体内部的联系汇率制度,把英镑汇率人为固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必然会引发国际游资的高度关注,最终发生灾难一样。
在这些国际游资中,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是最先发难的,它在市场上大规模抛售英镑买入德国马克。这时候的英镑汇率不是高吗?抛售英镑肯定是有利可图的;而转手之间买入价格较低的马克,又不吃亏,索罗斯可谓是两头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