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怡亚通的财务问题很深,一般人很难看出来;但供应链管理服务第二股飞马国际财务问题是浮在水面上的,笔者2008年5月就指控该公司补税上市、虚构收益等,并对该公司供应链管理服务的盈利能力提出强烈质疑;如今一年多过去了,笔者近日又关注了飞马国际,怀疑该公司2008年报也涉嫌财务造假。该公司2008年1月上市,但上市当年2008年报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就下降了18%,这还不是全部,笔者怀疑受金融危机影响厂飞马国际2008年报实际可能是亏损的。而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管理办法》第71条规定,发行人证券上市当年即亏损,中国证监会自确认之日起暂停保荐机构的资格3个月,撤销相关人员的保荐代表人资格。国信证券将这样的公司推上市,风险有多大?
实际上,怡亚通根本不是什么“商业丛林中的新物种”,该公司提出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之前早有多家上市公司实践过,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宏盛科技(600817)曾旗帜鲜明称自己是一家供应链管理公司,克隆派克的虚拟生产模式;当然怡亚通定位是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宏盛科技重商流,怡亚通重物流和现金流,可以说后者是为前者作配套的;遗憾的是宏盛科技供应链管理是虚,骗取银行货款是真。宏盛科技商业模式尽管与怡亚通有一定差异,但今天怡亚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虚拟生产就是宏盛科技当年极其倡导的。当然不能因为宏盛科技借商业模式创新之名行诈骗银行货款之实就否认虚拟生产模式的优点。
利丰集团提出著名的软三元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可是这软三元建立在研发和销售上,而怡亚通提供采购、分销、物流、仓储等服务都是低附加值服务,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非核心地位。盈利空间本来就很有限,怡亚通又将这些业务再倒手转包给第三方,这样盈利空间就更小了。
笔者甚至怀疑怡亚通除了保税区一日流的通关业务有利可图外,其余的所谓采购执行、分销执行、虚拟生产、卖场收入等都是赔钱赚吆喝,怡亚通盈利不是因为其提供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而是其提供的一日游等灰色服务,而怡亚通古怪的存贷倒挂资金运作模式每年损失几千万利息费用又将这些灰色交易收益抵消了:贸易执行本来只有一点微利,但扣除资金成本之后就变得亏损了。
笔者严重质疑供应链服务公司的盈利能力,它甚至比软三元理论中的硬一元(制造)更难赚钱,因为其提供的服务的附加值比制造业的附加值还要低。一家贸易公司(怡亚通)或一家物流公司(飞马国际)并不会因为换上一件马甲(供应链管理服务)而实现业绩的突飞猛进。
笔者怀疑国信证券夸大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的盈利空间和成长空间,不管是怡亚通还是飞马国际,他们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实质创新且极容易被复制,这样的服务公司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国信证券的物流故事能讲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