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赵丹阳的意气风发以及清晰,颇有远见的演讲十分具有煽动力。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得老成,看得出发自骨子里的那种自信。尤其在一片“袁鸿遍野”的基调中,他表现得如此坚定而乐观。
不过,多年以后,当人们再次回忆起这个名字时,所拥有的感觉不只是震惊了。或许2004年,年仅32岁的赵丹阳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在4年之后,将成就私募界的另一段传奇。
1990年,赵丹阳进入厦门大学计算机系,学习系统工程专业。在赵丹阳大学时期翻看的众多“杂书”中,包括一本《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这本1997年面世的书有另一个名称—《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美国股份公司教程》。书中写道,每年巴菲特都要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中给股东写一封信,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得与失,内容广泛,深入浅出且行文生动诙谐,包含了他的投资理念。
1994年毕业之后,赵丹阳去了南非,那边有他的亲戚。不过,很快他发现,那并非是适合他寻梦的地方,加之治安的问题,于是不久他就选择了回国。
回到国内后,他与朋友合伙经营电子工厂。赵丹阳认为这段经历实际上很重要,这使他能从运营的视角来理解企业的价值。此外,“在经营企业时,知道赚钱是何等的艰难”。
有接近他的朋友透露,赵丹阳在那段开公司的时间里,经常和形形色色的骗子打交道。所以他做投资之后,在判断公司业绩的真假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赵丹阳也经常强调,“我信奉‘买者自员’这句话,从不轻信任何人”。
1998年,赵丹阳淡出了实业,开始在香港为亲朋好友打理资产。不过,那段投资经历给赵丹阳留下了并不愉快的印象。赵丹阳在回顾这段经历时表示:由于仅仅依靠传言投资,使他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承受了灾难性的后果。
所幸,在经历了最初的困难及思考之后,他有了另一个机会,进入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
1999年8月18日,原国泰证券和原君安证券组成国泰君安,当时在香港的子公司称为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赵丹阳同年加盟。
2001年3月起,该公司在香港市场推出资产管理业务,当年即获得70%的收益,第二年取得64%的收益,于是公司决定成立一只海外基金,投资于中国概念股。赵丹阳当时因资金资源和操作水平成为基金经理角色的首选。
于是,赵丹阳2002年开始筹办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并成立了赤子之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