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的生产力。——哈佛商学 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中国股市的未来中,能否出现美国股市中的埃克森石油、花旗集团、杜邦化工等世界各个产业中的巨人领导者?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主要并不在于单个企业的问题,而在于国家的地位。一句话:中国未来的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决定了中国必然出现巨人领导者,而且不止是一两个。
回顾一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在西班牙、英国、日本、美国先后达到或者接近世界经济领导者的地位时,都出现了在世界上排名数一数二的巨人公司,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荷兰的壳牌石油公司,更不用说美国的钢铁、石油、化工、食品,几乎所有的重要行业都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巨人领导者地位,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中国工商银行等国家巨型企业冲击全球行业领导者地位,这决不只是偶然的现象,石油、钢铁、煤炭、化工、汽车、军工、新能源以及通信甚至网络等主要受益于国家地位提升和世界性产业转移大趋势的国际支柱型产业,都有可能相继挑战并成为该产业中的世界领导者,这就是它们的成长空间和投资价值所在。
你的意思是说,只要是中国的巨人领导者,只要它们还没有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就有希望巨大的增长空间,在这里投资,又安全又可靠?
这是一个基本思路。但是在哪个产业中能出现世界领导者,还需要仔细分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里面的机会非常巨大,是大资金吞吐的天堂。
那你能不能一个个行业地来番扫描?
从道琼斯30指数的百年演变中可以看到,美国的蓝筹股经历了从铁路公司到重化工业公司再向服务类的第三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公司的发展历程。再细一点说则是:铁路、电报电话公司—石油、煤矿、钢铁、公用事业、汽车公司一连锁商业、金融、医药、大众消费品、IT、电信、传媒等。大多数蓝筹股公司随产业的兴旺而兴旺,衰落而衰落。从出生后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有:美国钢铁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埃克森、可口可乐公司、迪斯尼、JP摩根、强生、IBM、惠普、微软、英特尔、花旗集团、摩根大通银行、沃尔玛、宝洁公司、默克......百年老店的冠军是有着191年历史的花旗集团,亚军是150多年的宝洁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另外,IBM、波音、迪斯尼等公司的“年龄”也在80岁以上。
中国工商银行之所以第一个挑战成功,行业属性至关重要。它首先是巴菲特青睐的银行业,归属于品牌效益明显的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还记得巴菲特的银行重仓股吗?富国银行,从巨人和小巨人的角度说,富国银行不是世界性的巨人,花旗才是世界性的巨人领导者;富国银行只是美国西部一个地区性市场的领导者。但是,如果两个几乎同样好的巨人领导者公司摆在你的面前,一个是制造业的,一个是消费服务业的,那么从长期的角度说,经过市场竞争考验的消费服务类巨人领导者,更具有诱人的价值。从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角度说,中国工商银行的率先挑战成功,一定是有道理的。
同样是中国的银行业,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同样为中国股市的领导者,谁是巨人,谁是小巨人,如此划分有什么必要吗?
对比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它们的分别恰好是小巨人领导者和巨人领导者的区别。招商银行的定位战略是瞄准中国的商务人士和中高端收入人士,这是招商的战略核心,在金融业中更接近富国银行和美国运通,显然这是小巨人领导者的路线;而中国工商银行因为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世界第一、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大而全小而全的营业项目,决定了它必须为全体大众服务,只能走巨人领导者的路线,更接近花旗银行。从长期观点来看,如果招商银行能够一直保持现在具有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它的长期投资价值无疑更大;而工商银行则更加具有阶段性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危机时更具有非凡的投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哪一天招商银行也出现在世界银行业的排名头几位,这并不代表好事,而很可能抛弃了小巨人的发展战略,扬短弃长,反而是考虑抛出的时候了;但对于工商银行来说,必须在世界银行市值前列中一直待下去, 反之则说明有问题了。
那下一个步工商银行后尘的,应当在哪一个行业呢?
首先可以看好能源业和上游制造业,比如石油、矿藏采掘、有色金属、煤炭等大宗物质供应商。看一看美国最成功的巨人领导者公司,石油类大公司是最稳健最长久的,埃克森、壳牌等世界石油巨头的稳健发展长达几十年,长期收益非凡,这可以说是最省心放心的长线投资了。自从标准普尔500指数创设以来,指数中的石油部门一直保持着12.45%的年复合收益率,比整个指数高1个百分点;1957年到现在的半个世纪中,美国20家最大的公司中业绩最好的5只股票,都来自石油行业。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年复合收益率达到13.6%;壳牌公司(合并前)的年复合收益率达到13.1%;埃克森石油公司(1972年由美孚石油、新泽西石油等几家石油公司组合后的名字)以每年2%-3%的 差距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
因此,如果一定要投资制造业的股票,首选的就是石油;石油股才是业绩最稳定的股票,高额的红利,充沛的现金流,充足的长期需求,可以高价回购股票,提升股息,可说是“持续牛市”,这也就是巴菲特看重中石油的大背景。他在2003年就买进中国石油工业的领导者公司中石油,一直到2007年8-10月才减持出局,获利丰厚,享受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价值成长,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了。请记住,大宗原始商品的背后都是政治和国家的利益,都关系到世界各国利益的平衡,石油更是特殊的政治,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石油,在目前埃克森、壳牌已经办不到,以后也不会办到的事情,或许中石油可以办到。石油是个领头羊,其他如矿藏产品(铁矿石、煤炭、黄金、有色金属等)也如是。中国的既定国策就是,整合国内的产业力量,成为一个个大规模的、强有力的“国家队”,参与世界的资源平衡与和平开发。目前这个阶段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
从发展上看,20世纪,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全球七大石油公司,号称“七姐妹”,称雄世界百年,但如今它们已如夕阳,影响力大为降低,新的世界石油的领导者,要看沙特、俄罗斯、中国、伊朗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了,新的“七姐妹”——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巴西石油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控制着全球近1/3的油气生产和超过1/3的油气储量。巴西石油公司是全球深水钻油领域的领导者;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拥有行业里最好的员工: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拥有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中的25%,未来15-20年,它将投资500亿美元,到2009年将原油产能从目前的每天1050万桶提高到1200万桶,最终达到1500万桶,炼油产能有望在未来5年内翻一番;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垄断着俄罗斯的天然气输送管网......
其次,中国以手机为核心的新型通信服务(传媒)业具有世界领先的价值。想当年美国的电视、有线电视、网络业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期蓬勃兴起的时候,出现了多少大牛股啊,当时也是它们领导着世界。中国如今已经缺少上述新技术媒体的原创发展空间了,但是在手机为核心的无线通信(传媒)业上面,中国具有突出的优势。首先在技术上和美国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不输于他们,这就为整条产业链的健康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也是最大的相对优势,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全世界第一,并且远远超出对手几个层次,随着中国社会的日趋小康中产化,手机产业链的全方位开发将向更深更广的财源掘进。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可以挖掘长达几十年的黄金宝矿,以中移动、中国联通领衔的巨人,将长期吸引世界大型基金和职业机构投资者的关注。
中国的巨人领导者中,能出现科技类公司吗,比如“中国的微软”“中国的英特尔”“中国的思科”“中国的安进”?
不抱幻想。有三大原因:第一,科技公司的文化属性是高度创意性的,这在中国的现实虽然不能绝对地说缺少生存空间,但可以绝对地说,它缺少最佳的生存空间,或者说生存空间极其有限,小公司在夹缝中生存尚且比较困难,就别说大公司了,更别说卓越性的世界领导者了。第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是“世界加工厂”为主流,所以中国巨人领导者的资源配置中,还没有科技型大型公司的份额;而且即使有的话,也会因为外在庞大而内在空虚,混不了多少日子。第三,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家科技类大公司,不是从很小的民间公司起步的。美国的就不用说了,就是日本的索尼、韩国的三星也是如此。但是目前的中国的民营科技公司,尤其是正宗的以研发为导向的创新型科技公司,规模尚小,未来能否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领导者,一眼望不到边,真的恐怕是下辈子的事情了。
那么,中国的巨人领导者的投资策略,要点是什么呢?
前提就是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的巨人领导者的历史使命和必定胜利充满信心,如此就很简单了,越是大跌的时候越是重仓大买,这就是最高级的投资策略。俗话说,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现在世界的运气已经转到中国来了,这是最大的顺势而为。天予不取,自取其咎。明白吗?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也是爱国主义的-种表现。既爱国,又得到投资回报,世界上就有这样的好事。不善者不得,小善者小得,大善者大得,与祖国同甘苦共命运,祖国是会让你得到最高回报的。
李嘉诚之所以成为“香港超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英谈判期间,香港股市大跌,他反而几次大买,既赚了金钱也赚了人气品牌。汇丰银行的香港股市领导者地位为什么那么牢固?除了汇丰银行本身在银行股中的核心地位,还和香港政府乃至中国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不无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因为信息披露的原因和众所周知的原因,不那么公开罢了。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经济中的领导股,尤其在危难时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更加具有了国家和各种势力博弈的因素,这是一层金字塔,国家利益占据了最高的层面。
这也是爱国主义,新鲜,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别扭。好像那是大人物考虑的事情,和俺们小小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吧?
东亚金融危机时,韩国人纷纷贡献出黄金支援国家,香港人响应香港政府保卫香港联系汇率制度,这算不算爱国?爱国如今已经不像过去,只有在军事战场上才最大地体现,只有在流血的拼杀中才进发真情,如今的战争已经达到了“超限战”的水平,无时无刻不可以成为战场,但是更多地体现在经济上,比如贸易战、知识产权战等等,最高层次是在金融上。
爱国主义的精髓就是相信国家,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和平年代的竞争中,在竞争的最高层次——金融战中,关注国家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就是落在了关注国家经济的巨人领导者的身上,请记住,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国的巨人领导者,中国人的小康乃至中产生活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国的巨人领导者,或许它们的成功并不能明显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但是它们一旦失败,其后果就会非常明显地体现在我们每一个家庭中,因为它们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在如今这个金融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的时代,危机不断发生而潜在危机不断露头的时代,虚拟经济压倒实体经济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巨人领导者的地位比以往更加重要。从广义上说,它们也间接地、潜在地影响着未来中国的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方式,对中国未来的文明和民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不可不察。
中国的巨人领导者几乎都是脱胎于国字号的大企业,众所周知,国企的垄断性强而效率却比较差,那么它们的竞争力能和西方国家的百年大企业相比吗?
这要历史地看问题,辩证地看问题,放在未来发展的流程中看问题。中国大企业的弊病众所周知,但是它是历史形成的,而这个“历史”已经大部分要退出历史舞台了。而一些新的变化,因为信息传播中的滯后效应,大部分还难以明白其全貌和深刻的变化趋势。目前大众所知道的公开的利好的种种信息,国资委的种种举措,大型国企的海外扩展等等,这就不一一说了,应当只是这个大变化大转折中的冰山之一角。这个趋势,就像小孩子一定会长大一样,不可逆转。
其实,各国的巨人领导者企业的兴起,很可能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是21世纪的典型形象,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就是国家之间的生存空间的竞争。人类至今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的中小战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无一不是生存空间的竞争,在军事核战争导致人类毁灭的威胁下,也似乎只有相对安全的经济战最合适,而国家的巨人领导者就是国家之间竞争的主力军。从世界投资的领导者巴菲特的行为中,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巴菲特,似乎可见其端倪。巴菲特最近几年不仅购买了中石油的股票,还在世界各地出手,首选目标就是一个国家的巨人领导者。他斥资40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金属加工集团伊斯卡(Iscar Metalworking. Co) 80%股权(等于整个公司估值50亿美元,以色列首富伊斯卡家族是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全球员工6000多名),其边际利润率高达25%。从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享受海外市场驱动的投资模式开始,这条逻辑主线似乎自始至终,只不过现在升级到了直接投资持有世界各国的巨人领导者——当然,还是要在巴菲特坚持的安全边际框架中寻找合适的时机。
中国的巨人领导者的现状如何呢?最大潜力在哪里?
2007年7月国内第一份反映中国公司在全球化时代生存和竞争能力的榜单出炉。评选由《环球企业家》杂志与罗兰.贝格咨询公司联合主办,主要考察中国公司的海外业绩表现、国际化持续竞争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华为、海尔、联想等22家企业榜上有名。结果显示,国内业务还是主导,海外收入迅速增长,显示中国企业正从本土公司向全球公司进行着蜕变和升级,并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规模优势在全球竞争力要素中起关键作用。在22家上榜公司中,有11家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已经跨越了1000亿元人民币,只有3家企业销售收入不足30亿元人民币。第二,这22家企业主要收入来源于国内,海外业务的收入还处于起步阶段,22家企业中海外收入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18家,绝大多数企业的海外收入尚不足百亿规模。第三,中国企业的总体业绩和海外业务单项都从2003年开始有较快的增长,有30%多 的企业海外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0%以上。第四,企业多为占成本和市场优势的制造业企业,少有服务业大企业,这说明品牌层次有待提升。
中国的巨人领导者如何定位自己的市场角色?
挑战者的定位。这是绝对的,没得说。参照《三法则》中的行业第三名的战略,应当更加进取,更加大胆,敢于和善于打破现有的游戏规则。在大众传媒效果上,就是高招不断,惊喜不断,可以参照从空军少将“空投”到中国国航担当掌门人的李家祥的杰出管理案例,如果中国有这么十几个李家样,我相信美国人梦里也会惊醒的,呵呵。
现在的巨人领导者已经有了大量的介绍,我们知道得比较多了,当初它们尚未成为巨人时是如何挑战当时的巨人领导者的呢?从哪些迹象可以看出它已经胜券在握了呢?
还是说几个案例吧。现在的美国阿尔特利亚集团,就是以前的菲利普.莫里斯,世界超级大牛股金字塔上的皇冠,现在的市场占有率在美国已经达到50%,在全球市场已经达到16.5%,不说食品类的收入,一年单仅卷烟的销售收入就超过470亿美元,是中国所有的120多家卷烟企业销售收入总和的2倍。但是当初,它的头上是更为强大的雷诺烟草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在美国烟草市场上仅仅排名第六,市场占有率只相当于雷诺烟草公司的1/4。它是如何挑战成功的呢?说到底,无非内功和外功。内功要有绝活,比如独特的商业模式,独特的核心发展指标,垄断的技术,垄断的市场品牌,垄断的渠道等等。显然,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同,想要把这些都占全了,那就太理想化了,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实上,成功的挑战者有几个独特的杀手锏,那就足矣。
寻找的途径应当是从最内在的核心领域,向外扩展,只有一层层都做到最好,才能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所谓最好,就是最契合行业本质,最契合消费者本质,最契合未来发展的潮流。核心做不好,外围做再大也是沙滩上的楼阁,随时面临着沙漠风暴的考验。就核心来说,菲利普.莫里斯当时虽然比雷诺弱小,但是已经赢在核心了。为什么呢?因为香烟行业的本质核心在于品牌,早期可能会因为技术、设备、工艺等非长远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大小之别,但是到了成熟阶段的产品同质化以后,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就上浮了,直到顶端的位置。菲利普.莫里斯不仅最早最深刻地认识到了品牌形象的价值,把品牌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而且运气实在不错,天才地发现并且培育了万宝路这个立足于美国文化(也是世界主流文化的领导者)基础上,抑或说代表着“美国梦”的大众消费品牌,把香烟的大众文化价值功能和国家形象价值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就像刚出生的“超人”,虽然暂时弱小,但是命中注定未来无敌。这简直可以说是上帝的偏爱了。风水轮流转,上帝是公平的,下一个能不能转到中国呢?如果也这样,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造化了。
言归正传,菲利普.莫里斯把万宝路为核心的品牌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这在当时还是新颖而另类的,这也是公司创新的一个标志。当时的同业公司大多不假思索地延续通用惯例,把市场占有率、地区销售收入/分公司利润指标等,作为目标考核的核心,而菲利普.莫里斯则是以“单位品牌的持续成长”为管理经营的核心,这就比同业公司更深刻地把握到了行业发展的本质属性。以万宝路为品牌核心,公司相继拥有了90多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品牌,其中超过10亿美元的品牌数多达10多个,单万宝路一个品牌的销售收入就超过300亿美元。再以烟草为核心区域,延伸到与烟草关联性极强的消费品行业中,在每个产品领域达到世界-流水平。 如此,成就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全球大众消费品巨人领导者的地位,它既是世界第一大烟草供应商,还是世界第二大食品制造商和第二大啤酒制造商。所谓“赢在起点”,起点就是核心,就是公司的命根子,就是基于行业本质基础上的独特的商业模式。应当说,有的行业不容易看出来“赢在起点”,但是有的行业能够比较早地看出来,及早进入,超级大牛股就尽在掌中了。它的发展之路,仿佛一个历史悠久的年轮,只有最核心的圆圈成为世界第一,而且是长久的世界第一,外面的一个个圆圈就有了坚实的依靠,才有可能也成为世界第一,除此别无他途。
一开始就正确的公司,的确有可能比别的公司具有更多的正确决策,尤其是在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关键时刻,在那种看不见硝烟的白刃战中,挑战者公司大多具有狼一样的一口咬住咽喉的本能,这是成为未来的领导者的华山之路。经过最里层的、核心的、第一个圈子的竞争考验过的公司,其竞争模式和思维模式具有超时空的复制性,既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核心不变,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在非核心的部位随机应变,适应时代的挑战,去挑战当时更强大的领导者。
我看过的资料表明,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少年时”就有宏伟抱负,很早就树立了“不断打败和超越竞争对手,并成为行业的全球领导者”的长远目标,它们还不是说说而已,一系列行动方案相继出台,其中一点就是紧跟当时的领导者雷诺烟草公司,除了模仿借鉴创新,就是等待机会痛下杀手,一跃而为顶层人。机会总是为有心人准备的,两大战役就决定了新的行业格局。在1981年和1989年,都是在雷诺公司准备并购业内公司的最后关头,菲利普.莫里斯插进一脚,高价搅局,虎口夺食,硬夺下雷诺公司的嘴边肉,两战下来,菲利普.莫里斯就跃居并坐稳了领导者的宝座。1975年, 万宝路超过雷诺烟草公司的云斯顿,成为全美最畅销的卷烟品牌; 1983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超过雷诺烟草公司,成为全美第一大烟草公司;时隔不久,超过英美烟草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大烟草厂商。
美国股市和香港股市的经验,能为中国内地股市的投资者提供什么信心呢?
中国股市的巨人领导者,其实就是美国股市上的蓝筹股的概念。首先,投资蓝筹股的效益可以非常惊人。比如,香港中华煤气(0003)是共用事业股,佐丹奴(0709)是连锁零售股,它们过去15年的投资回报率每年增长16%;香港银行业的巨人领导者汇丰控股(0005),过去20年的投资回报率年平均增长19%,成为世界五大银行集团之一,堪称“香港股王”。短时间上看好像不起眼,但是它们稳定安全的复利收益,却是非常惊人的。美国股市中的蓝筹股典范菲利浦.莫里斯(现在的阿尔特利亚集团)等超级牛股的存在,也证明了巨人领导者的投资价值。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长期的观点来看,更要关注其中的大众消费品的巨人领导者(银行和公用事业股其实也都可以划在这个范畴),而周期型的制造业蓝筹股更适合中短期的操作。
股市有泡沫,巨人领导者(蓝筹股)的泡沫是不是也有泡沫?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中国的巨人领导者是不是也必然产生泡沫?
美国蓝筹股的事实证明了,蓝筹股也有泡沫,虽然它在轮回时间上、大众认知度上、出现原因上可能与技术泡沫和资产泡沫有较大的区别。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蓝筹股的泡沫,但这并不能说明蓝筹股不可能产生泡沫。从根本的原因来说,泡沫源于经济中两难的根本的矛盾,比如生活中常说的自相矛盾,用直线的常规的逻辑是不能说清楚的,只有用辩证逻辑的思维,加上人性的理解,加上世界经济中国家和民族因素的理解,才能离彻底理解比较近一点,而这还不是说彻底理解了。就像人的癌症,就像战争,都是矛盾到了恶性化的不可逆转地步的崩溃。但是对于股市来说,泡沫也意味着财富,你只要在泡沫破裂之前出来就可以赚大钱。因为难,所以少有人成功,所以少数人赚大钱而大多数人则是陪太子念书了。
有专家说了,美国蓝筹股的风险更大,波动更大于大盘。比方美国股市的历史吧——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股市狂热,到1929年泡沫终于迸发,1929年10月,蓝筹股率先崩盘,一直跌了3年,到1932年才见第一个底,1936年市场才站稳。其间,半数的基金公司倒闭,总体市值损失了60%多,被俚称为华尔街的“ 熊市之父”。随后20多年中股市一蹶不振,从1929年算起经历22年之后股市才回到崩盘前高点,蓝筹股也随大盘而大江东逝。最典型的蓝筹股泡沫则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所谓“漂亮50”泡沫中。或许是永恒的“跷跷板效应”的作用,中国老话叫做“物极必反”,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概念股泡沫破灭后,神秘的“跷跷板”开始向着蓝筹股偏动,华尔街开始青睐那些有稳定业绩历史的绩优股票,形成了以50只最大绩优蓝筹公司为投资焦点的“漂亮50”行情,IBM、施乐、柯达、麦当劳、迪斯尼、宝丽来、雅芳等蓝筹公司,被机构投资者们认为是一旦买入就不必再卖出的股票,所谓“一次决策”(one decision) 股票,退休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信托基金等蜂拥买入这些蓝筹股。最后如何呢?这轮以“回避概念投机,回归价值投资”为宗旨的大盘蓝筹股行情,也演变成了一波概念股行情,被人性扭曲的股市也扭曲了,异化了,投资成了投机,1972年达到顶峰,股价狂升,市盈率平均达到40倍以上,而一些成长型的公司如IBM、德州仪器公司的市盈率曾达到80多倍,雅芳公司一家的市值竟高于美国所有钢铁公司总市值。1973-1974年,在石油危机的诱发下,华尔街股市大崩盘,10年熊市来临,市场大跌50%,被俚称为华尔街的“熊市之母”。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1年破裂的科技股泡沫,道琼斯3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分别达到34%、78%和49%,仅2001年一年,美股市值就跌掉约4兆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相当于1987年全球股灾损失的两倍。
统计资料显示,在上述历次大熊市中,绝大多数蓝筹股并未幸免于难,在股市大崩盘时,很多蓝筹股还扮演着领跌暴泻的角色。在2002年,据美林证券公司的统计,20只大蓝筹股至2002年5月底已下跌了36.1%,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期跌幅的一倍,亦高于纳斯达克指数同期26%的跌幅,T&T、英特尔、IBM、EMC等蓝筹股下跌超过40%,朗讯、AT&T无线、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以及Avaya下跌50%,康宁公司的股价从113.33美元下跌到3.8美元,通用电气下跌近60%,辉瑞制药下跌40%,思科市值缩水到最高位的10%....香港资本市场上,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浦和长江实业一直被认为是香港大蓝筹,从2000年开始,和记黄浦跌幅达到66%,长江实业跌幅达到55%,都远大于同期个股的平均跌幅。以上数据说明,在股市泡沫中,蓝筹股往往成为其中的漩涡核心,其特有的质押融资的放大效应,更可能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
美国股市的“一父一母”,给中国股市什么教训呢?我看起码有三点。第一,蓝筹股的泡沫本质上不可避免,因为蓝筹股的主要买家是机构(基金等),而机构的大量化导致了它的群体化特征,而群体化则既是大动荡的推波助澜者,也是必然的牺牲者,这在历史上无数的战争和动荡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金融投资虽然是经济行为,但是在群体化的行为中,和别的领域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第二,蓝筹股的泡沫需要大事件的诱导,世界性的经济振荡、局部战争的影响、重要战略物质(石油能源等)的自然或人为的紧缺等等世界性的重大因素才能诱导出来,不是一般的负面因素。第三,中国的巨人领导者的泡沫之路雄关漫长,或许这样的话可以讨论一泡沫不出,牛市不止?
说了半天,你还没有说说中国的巨人领导者的数量指标呢?
抱歉,前面光说虚的了,这里给你来点实的。很简单,中国的巨人领导者的目标是成为百年蓝筹,可以参照美国蓝筹股的指标,略加调节:1.股票总市值≥50亿元人民币; 2.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 3.5年间至少有2次分红,5年红利收益率≥3%; 4.平均主营收入增长率≥5%,平均净利润增长率≥5%; 5.营业利润比重≥70%。当然,这里的数据起点比较低,在投资上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般只是用于分析大盘,重要的还是关注个股。
今天是Y先生的清华大学EMBA上课日,中午约我到这里边吃边谈,据他说,他的同学中不乏司局副部级高官,外资机构主管、国内各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天之骄子,如今都规规矩矩地排成一列纵队拿自助餐,吃饭时安安静静,细声交谈,绝少酒楼中常见的喧哗景象,给我印象深刻。饭后,我们又到校园中接着谈未完的话题。校园绿树成阴,安静中蕴涵着非凡的能量。虽然来过了多次,然而还是感到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