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老话说的,真实往往比想象更离奇。——巴顿.M.比格斯
世界上存在着千倍大牛股模式吗?虽然也有少量的千倍大牛股的事实,这我无法否认,但是从这样极少的事实中,总结出来的模式是否有普遍的价值呢?
根据金字塔的原理,千倍大牛股的事实无疑要少于百倍大牛股的事实,而百倍大牛股的事实又肯定少于十倍大牛股的事实;但是它们的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单凭数量的多少而否认模式,并没有强有力的逻辑力量。何况这样的事实并不少。
有人曾经计算,如果在可口可乐1919年刚上市时投资1000美元,持有到现在,可以增值达到1万倍以上;如果在可口可乐1919年上市时买进100股,花费4000美元,到现在股数将达到970万股,总价值超过7.5亿美元,也就是说,80多年的时间里增值达到惊人的18万倍!沃尔玛从1970年上市后一直高速发展,如果持有到2003年,33年的时间里增值2000倍;在20世纪80年代,它的平均年收入增长率达到25%。安进(AMGEN)公司1983年上市,因其开发出红细胞生长素(EP0),一举成为和微软一样庞大的巨型公司,股价上涨累积超过1000倍! 1989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股价也从4美元左右一路飞升,到1992年仅三年时间就上升10倍。辉瑞公司,如果在1950年投资1000美元,到1998年则变为187万美元,不到50年的时间里增值1870倍,年复合收益率17%。Masco公司,彼得.林奇说这可能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只股票了(其中之一) !由于它的专利产品单柄球阀水龙头的庇护,从1958年到1987年之间的30年时间里,业绩一直增长,无论宏观经济景气还是衰退,公司收益上升800倍,股价上涨1300倍!戴尔公司,1989年到1999年,10年时间,上升1000倍。泰乐公司(Tellabs),回波器为主产品之一的电信设备提供商,1980年上市,1982年推出电信行业首个6921型数字回波消除器,一上市就抢手,连续畅销20多年,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总毛利率保持在50%左右;如果原始股东一直持有,到1999年可供获取惊人的8000倍的回报!其中从1990年到1999年,10年增 值200倍。思科公司股价10年上涨了1000倍......
不相信千倍大牛股的存在,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有这样的事实,以往投资书中案例的介绍过于抽象数字化,收益只以百分比计算,而大众更喜欢直观的涨了多少倍的说法,我这里的数据都是根据权威书中的原始数字计算和“翻译”出来的,小错不敢说绝对没有,但大错应当不会。第二个原因是在知道了这样的事实以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其实,千倍大牛股的事实肯定要多于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除了信息的披露因素,还因为不少具备千倍大牛股实力的小巨人公司,已经被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并购了,就像一个优秀的人混到了一群人中间难以显示出来一样,它们虽然成了这个大公司的核心,但是原本可以不断飞涨的股价却被拖带下来。总之,大众的投资心理很难超越大箱形的制约,在两极处总是落后于市场,既不容易相信烂股可以-钱不值,也不容易相信好股可以持续飞天。
好吧,就暂且假设这样的模式能够存在,它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邓小平有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股市中,也只有科技股最有可能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从而促使股价发生人们难以想象的革命性的飞跃。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目前已经知道的这些千倍大牛股,基本上属于两大类型,一个是大众消费品牌股(但是因为其投资时间漫长,故归属为“百倍大牛股模式”中),另一个就是科技股了。它的本质就是身处于革命性变革的行业中,并且以革命性的商业模式,充当了革命性的行业的领导者。
请注意了,这里的关键词是“革命性”。什么是“革命”?按照字面解释,就是脱胎换骨,重活一回。战争年代的革命意味着流血断头,但是和平年代经济领域的革命,就意味着换个朝代,以前老大定的游戏规则如今不灵了,谁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谁让新的游戏规则成为普天下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法律”,谁就是千倍大牛股的候选者。
什么是游戏规则?包含了新的商业理念、新的游戏规则、新的产业链格局,等等,不管从哪个角度进入这条产业链,都无法绕过这个新任国王的势力圈,这样伟大的牛股乘着伟大的时代东风,不成为千倍大牛股,是不是有点对不起这个时代?
无数事实证明,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高估庸才而低估天才,千倍大牛股就是股市中的天才,需要特别高瞻远瞩的眼光才能够看到它的真实价值。对于当代投资界的主体人士,那些只啃着金融财务书籍长大的精英来说,需要牢记一个事实,那就是世界基金经理中最闪亮的明星比尔.米勒,在大学学的并不是金融投资财务专业,而是经济学和欧洲文学史!在他特立独行的投资背后,有着浓厚的哲学情结。
换句话说,也许大部分出身金融财务投资学业背景的基金经理,命中注定与千倍大牛股无缘(他们也可以说,这本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话也对)。或许,只有在心中有着强大的哲学思想支持的投资家,才能够与千倍大牛股有缘。索罗斯的哲学思想“反射论”来源于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威廉.比尔深受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的影响,甭管是谁,尽管哲学思想互不相同,但是似乎都可以借助它们,从不同的方位出发,在股市这个浩瀚缥缈的海洋中,找到上帝隐藏的方舟。没有深厚的哲学信念,注定成不了投资大师,也注定找不到千倍大牛股。独特的哲学信念,是投资金字塔的顶峰,千倍大牛股就坐在金字塔的顶峰上,等着你。
十倍大牛股中什么类型的股都有,百倍大牛股中主要是不容易受经济周期影响的消费品牌股和科技股,但是金字塔再往上走,顶尖就几乎只剩下科技股了。当然,大众消费品牌股中也产生出了可口可乐这样的千倍大牛股,但是消费品牌股的成长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美国股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孕育的消费品牌股,比如可口可乐、麦当劳、西南航空、富国银行、沃尔玛、沃尔格林等等,到目前还没有在整体上形成千倍大牛股群体。而科技股的革命性变化,使得成长周期大大缩减,十年二十年孕成千倍大牛股,无人匹敌。这样的投资才是最爽的酷毙的帅呆的,呵呵。巴菲特也不是在可口可乐的诞生期就买进,恐怕世界上谁也没有,或许压根就不存在这样的投资者。我们所有的投资几乎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生命,都是为着自己的一生或者现在的幸福。
噢,噢,那么科技股那么多,怎么才能看出哪些是革命性的领导者呢?(内心独白:快点切入主题吧,别教训我了,拜托)
中国有句话:领时代潮流。这句话很有意思啊。这说明什么?首先说明它得有个潮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千倍大牛股的出现,一定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风起云涌的时代,并且这些发明创造能够通过工业化的方式,创造出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改变人们在某一个方面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整体性的演进变化。
这样的时代其实并不多。算起来总共只有两个,一个是以19世纪英国发明家瓦特的蒸汽机为起始代表的工业革命发明,另一个就是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脑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了。上一个技术革命,因为当时没有成型并且稳定的资本市场,所以没有产生多少千倍大牛股;而后一个技术革命,却成为洞穿时代本质的投资者的天堂。再说得远一点,又和技术长周期有关,不过这就太专业了,也容易出错,不说也罢。
我知道你的思维是由大到小,慢慢缩小包围圈,最后锁定金字塔顶尖的千倍大牛股,就好比从金字塔的底层开始爬起,越爬越高,最后到达峰顶,发现千倍大牛股就在那儿等着了,是这样的吗?
孺子可教也,呵呵,开玩笑了。(严肃起来) 捷径是没有的,要想找到一只千倍大牛股,你一定要先找到成百只的十倍大牛股,然后从中精选出数十只有可能的百倍大牛股,然后再抛弃其中的99%,这其中最大的诱感就是难以抵抗一个接一个的大牛股的诱惑,最难的事情就是精益求精,这是高手之间才能进行的较量。
当然,前提很简单,就是你必须比较容易地找到十倍大牛股,否则后面毫无意义。你知道中国杰出的经济领导人陈云为什么如此杰出吗?告诉你,他的秘诀就是“交换,比较,反复”,这就是他在上海解放初期以雷霆之势,一举镇压那些不服共产党的老上海资本家的秘诀,后来这些人对他佩服得真是五体投地。
能举一个例子吗?
说到科技股,不能不联想到美国19世纪黄金热时的投资选择。假如你选择直接扛着镐头去挖金,另一个人不去挖金而去卖水给你喝,你可能挖到黄金从而身价倍增成为千万富豪,远远高于卖水的收益,但是也有可能什么也没有挖到还是一个穷光蛋,而卖水的依靠点滴积累成了百万富豪。从积累财富的时间周期上,从风险与收益的对比上,从实现的可能上,两种选择截然不同。
科技股的投资其实也是这样。英特尔、微软是直接“挖黄金”的,风险巨大,前期科研费用高昂,人工成本高昂,压力巨大,是一种产品和技术创新导向的创研型公司;但是“卖水的”戴尔电脑、台积电则是上述创研型公司的最大受益者,融合了传统制造服务业的低成本和高科技业的革命性产品,在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和高效率的保护下,成为千倍大牛股的可能性,反而比它们的上游更加容易。创新导向的公司笼罩在光环中,容易被市场“高估”,但是更赚钱的却是光环背后不那么出名的公司。这个现象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现实世界的真理。
你的意思是,从根本上说,从股价的表现上说,完全的高科技公司反而不容易超过那些高科技结合传统制造服务业的公司?
然也。不过只是笼统意义上的可能,因为影响股价的因素是非常多的,除了核心的业绩成长的因素以外,还要看市场是否高估或者低估,如果一个科技股上市开盘就一步到位,那么投资收益也是有限的。
完全的高科技公司固然领导着世界的创新,对文明的贡献更大,但是其风险也更大,人力和管理成本也更大。比尔.盖茨不是说过吗?微软永远离破产还有180天。这并不完全是激励和告诫,也隐藏着巨大的真理。但是世界上有谁说过可口可乐公司离破产还有180天,我甚至敢说可口可乐永远也:不会破产,至少在我们这一代。
那么,从戴尔电脑、台积电等例子中能够总结出什么来呢?
第一,大牛股多发生在高科技和传统制造服务业的结合部。它们能够吸收这两个行业的优势,同时避免其劣势。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低的风险,最新最佳的商业模式,最迅捷的反应,最高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终端消费者(中间客户)的需要,并且其产品能够不断地升级换代,在一个从无到有的庞大的市场空间里,保持长达数十年的高速成长。
高科技既是高速发展的一个动力,是不断地降低成本的杀手锏,也是树立竞争屏障、树立相对垄断的领导者地位的有效工具。
第二,千倍大牛股公司几乎都是作为行业领导者的高科技创新导向型公司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产品制造(服务)商,但是在一种创新的模式下制造。它们虽然没有产品的创新,但是具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是高科技创新型公司的最好的制造商和合作者。它们率先开创的商业模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具有无可竞争的领先优势。它们的成功,也是踩在高科技领导者公司的肩膀上实现的。它们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高科技领导者公司的背影,戴尔电脑的背后有微软、英特尔,台积电的背后有菲利浦电器。从某种意义上,它们也可以说是高科技创新型公司的孪生弟弟,掌声和风险让大哥背上了,实惠则让给小弟了。哥俩有一个好爸爸——上帝。
第三,千倍大牛股几乎都是首先从小巨人起家。在一个发展迅猛的庞大市场中,率先占据一个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地位,甚至是率先发现和开辟这个细分市场,首先做强然后做大。
第四,千倍大牛股的核心概念是革命性的变化,因此一定有革命性的企业领导人,比如戴尔电脑的戴尔、台积电的张忠谋,高瞻远瞩,颠覆了一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行业的标准。他们既不同于周期性公司领导人力挽狂澜的铁碗,也不同于大众消费品牌公司领导人的“第五级品格”(吉姆.柯林斯语《从优秀到卓越》),从根本上说,他们的个人的品格是和公司的品格高度一致的。既有高科技的前瞻眼光,又有传统产业成本高效率的操作,两者的创新性的优势融合达到了无法再优秀的程度。
哎。我有点悲观了。我这辈子还能赶得上一个千倍大牛股吗?你这个事后诸葛亮的总结,也并不能给人一个明明明白的好处呀。请你告诉我,现在的中国股市、美国股市,哪只股是你所说的千倍大牛股?说呀,请说呀。求求你了。
20世纪末期,美国电脑网络为核心的高科技泡沫终于走到了一个高点,或许这代表着一个高科技发展周期的结束,或许仍有机会,信息时代的投资机会已经完全过去了吗?恐怕现在这样说还需斟酌。
下面是一个什么时代呢?生物生命医药高科技时代?新能源新材料高科技时代?太空高科技时代?环境高科技时代?如果说这样的行业中出现十倍大牛股,那是没有疑问的事情,出现百倍大牛股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出现千倍大牛股的可能有多少呢?咱们见仁见智吧。
(内心独白:他一定还有更大的秘密没有完全说出来,没有把握吧,也许想独吞呢。)
是不是高科技和泡沫的血缘关系最亲密呢?
20世纪中后期,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人能够够得到的投资时期,其间最大的两次泡沫都发生在二战后。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孕育、90年代初期迸发破裂的日本泡沫经济,以日本经济的高速起飞为基础,以股市和楼市的资产性泡沫为特征,以日元升值为引爆点,和高科技关系不大;另一次就是20世纪80年代孕育、90年代末期迸发破裂的美国“新经济”泡沫,以延续20多年的冷战结束、美国经济空前高涨、虚拟经济大发展为基础,以电脑网络高科技为核心的高科技大发展为主要推动力,以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为幻想点的世界性超级泡沫,在这里泡沫与千倍大牛股模式的确是密不可分。
没有泡沫,千倍大牛股或许仍将有,但显然不会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造就。泡沫可以说是千倍大牛股的推进剂。巴顿.比格斯说:“要想弄清楚泡沫何时破灭极为困难。它们延续的时间往往比最耐心的金融老手预测的还要长,也比大多数人相信的更为长久。泡沫总是源于强大的实体,所以它是一个从理智到不理智,再到疯狂的过程。而估价方法和超买线所能预测出的泡沫破裂都远远太早。牛市情绪总是从狂热发展到狂野,再发展到狂躁。”
台积电的案例相比安进、戴尔、微软,似乎离中国的现实最近,是这样的吗?
总结一下台积电的要素,对我们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上挖拥千倍大牛股,很有好处。1987年,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立了一家电子元器件公司——中国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积电)。当时它只是一家普通企业,董事长张忠谋站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角度,选择与荷兰菲利浦合作,给菲利浦做代工。这种首创的“代工模式”颠覆了当时半导体企业的赢利与经营模式,使台积电最终发展为全球巨头,张忠谋也被尊称为“中国台湾半导体之父”。公司连年高速成长,毛利率达到50%,比Intel还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积电的股价上涨了1200多倍,堪称世界股市的奇迹。
从哲学的角度说,他是一个“分”的信奉者和实践者,在原有的IC业制造和设计合二为一的时候,他率先提出要“分”,分开设计业和制造业,这样更有效率更有价值。他当时说:“Intel设计一个CPU很厉害,但是生产CPU不厉害,我的成本是它的一半,我的品质比它的好两倍,我可以帮你去代工。”当初这句话在台湾基本上没有人相信,而现在所有的人都相信了。台积电的成功模式在台湾鸿海集团身上还得到了复制,造就了台湾新首富。
它能给中国的未来的小巨人什么启示呢?一个创新的、最佳的商业模式,很可能是从大的优秀的公司身上,切下一块来,我给你制造,我给你服务,比你自己做更有效率,成本更低,规模更大,更能增加你的核心竞争力,更能双赢。那么,大公司愿意让你切下一块来吗?本质上说,即使是专业性非常强、市场定位非常专一的大公司,五个手指头也不会一般齐,总有相对弱势的地方,你只要在这里比它强就行了,你就有碗饭吃了,它可能要么吞并了你,要么给你一个订单,有好处为什么不干呢?其实,这也是包括微软在内的很多高科技小巨人的发展之路,当初微软不就是靠着IBM的订单成长壮大的吗?背靠大树好乘凉,老百姓早就说过了,千年易过,名言难以失效。
著名管理学大师盖瑞.汉默在他的畅销书《领导革命》中总结道:“21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不连续的世纪。”或许正因为这个因素,在人类的本性需要“连续”的时候,大量的衔接的机会就出现了。衔接就是合作,就是双赢。前提就是,要比别人更有效率,成本更低,服务更好,占据价值链上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如果规模更大,景气周期更长,想不富都不可能喽。
戴尔模式和台机电模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处呢?
它们都是高科技中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背靠着高科技飞速的乃至革命性的爆炸性增长而起飞,只不过台积电更偏向于中间产品制造和服务,戴尔则是终喘产品制造和服务。它们的核心共同处都是高度贴近飞速变化的行业的本质,在行业中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强,经营效率和财务效率最高。戴尔电脑对于行业来说是直销模式,但是其背后的根本模式却是和沃尔玛、台积电、西南航空、纽科钢铁等几乎所有大牛股一样,都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商业模式。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商业和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你的意思,商业模式还有层次之分了?
当一个特有的概念成为全社会人所共知共用的时候,它的含义一定会出现多样化,误读就不可避免,这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永恒现象,也是人类的概念进化的一个动力和理由。研究科技和投资,少不了通过概念的工具,工具都生锈了变歪了还怎么找到事情的真相呢?换句话说,所有的研究都应当注重基础,把基本概念界定清楚了然后再谈,否则岂不是“鸡同鸭讲”?岂不是万丈高楼建在沙丘上?但是现在这样的事情太多了。随便扯扯啊,权当助兴,呵呵。
北京市天桥南大街126号自然博物馆,我和Y先生的第三次对话放在这里,对我来说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我和Y先生的智力游戏,渐有乐趣了。我以前也来过这里,但是从投资的角度再看一遍自然界的发展史,却还是头一回。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tobe。达尔文说:弱肉强食。毛泽东说:落后了就要挨打...从什么角度理解恐龙的毁灭呢,要概括为一句话,恐怕就是“生存模式”这几个字了。模式,也就是系统要素的综合,也就是现代三大论(系统论、相对论、量子论)的体现了。顺便说一句,Y先生还是一个恐龙蛋化石的收藏者,我还真有点害怕《侏罗纪公园》哪一天真的来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