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游戏是在第三维和第四维上玩的。——巴顿 .M.比格斯
超级大牛股模式中,刚才说了十倍大牛股模式,现在说说百倍大牛股模式。毫无疑问,这样的案例又少了很多,因为向着金字塔的上端又跃进了一大层次。
少到什么程度?世界十大投资家之一彼得.林奇只说过十倍大牛股(Tenba-ggar),但是从来没有说过百倍大牛股。世界二号首富巴菲特的22只投资股中,有7只是重仓长期持有。截至2006年,不算绝对收益,第一赢利股可口可乐持有17年,增值5.4倍,最大增值10倍;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持有20年,增值50倍;华盛顿邮报公司持有30年,增值160倍;大都会(后被迪斯尼收购)持有10年,增值6倍;吉列公司持有14年,增值6倍:美国运通公司持有11年,增值4.8倍;富国银行持有15年,增值6.6倍,最大增值8倍。看到没有,即使是巴菲特,也只有华盛顿邮报这一只股票超过100倍的收益,算得上百倍大牛股。呵呵。
那照你这么说,百倍大牛股的模式还有什么用呢,根本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嘛。
其实不然。你知道老话怎么说的,眼高手低,知易行难,取法其上仅得其中。什么意思呢?你不能因为世界上很多事情实际办到很难,就不去追求了吧,还得去研究,去追求。何况,人类的认知水平永远是向上的,过去办不到的事情,只能说难度很大,但不一定意味着未来绝对办不到,你的追求越高不一定得到最高,但是你的追求就低的话你得到的肯定不会太高,是不是?事实上,从巴菲特的投资起点1956年算起吧,至今为止,有数以百计的百倍大牛股涌现,比如国际度假胜地公司(Resorts International) 从70美分上涨到70美元,增值99倍;香港汇丰银行(HSBC)曾经为股东承诺,股票年增值20%,从1974年到1998年底,24年的时间,当初的100美元投资增值到1.1万美元; 1939年IBM被从道琼斯指数中剔除,但是出乎人们想象的是,40年后的1979年,它又被重新接纳进道琼斯指数,其间它的股票被分拆了至少49次,股价涨幅达到220倍;1986年微软上市,到1992年6年时间上升12倍,营业收入几乎年年翻倍增长,连续近20年,在1990年到1999年之间,年净利润增长率最低在23.6%,最高达到39.4%,股价上升100多倍;自动数据公司(Automatic DataProcessing)1961年上市,赢利每年都增长,从来没有下降,它赢利最差的一年也比前一年增长了11%,而当时正是在许多上市公司都出现亏损的1982--1983年的经济衰退时期,它为18万家中小型企业处理900万份薪水支票的公司,堪称高科技的最大受益人,长期持有可以享受到600倍的增值,成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股票之一.....
还有很多现在众所周知的品牌股,都已经达到了百倍大牛股的水平。巴菲特只抓到了1个百倍大牛股和几个十倍大牛股,就做到了世界第二富豪;其他人为什么就做不到呢?也许你命中注定确实做不到(这谁知道),但是在知道了这么多的百倍大牛股的事实以后,你还对此漠然,那我确实无话可说了。请记住一句话:赚大钱的永远是少数人。
大多数人不相信,而我相信了,我就是少数人了。呵呵。
然也。呵呵。(严肃起来)其实,相信事实,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关键的是从事实中找到其中隐藏的规律,不断地验证,假设,调整,比较,返观到中国的现实中,寻找到中国未来的百倍大牛股。
我听说了,有股市大师说,所有的过去成功的总结,在股市中都是靠不住的。如果这人没有骗我,那你这个百倍大牛股模式,岂不也是虚假的东西,画一个大饼,看起来很香,会不会吃起来咯牙?
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世界上的投资者也没有必要研究巴菲特了,对不对?凡事不能绝对,所有的研究都不是万物的终点,而是万物的起点,如果这么想就对了。百倍大牛股模式,也是如此。
明白了,那请你快说说百倍大牛股的模式。
第一,他们大多是能够持续成长、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大众消费品公司。在经济周期现象越发明显的现代社会,大众消费品公司被公认为最能够抗御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其中的胜利者,无一不是经过长时间的市场的完全竞争,在激烈的格斗中取胜,形成了行业领先品牌的公司。投资的关键和路径有两点:一个是尽量在早期慧眼识别,一眼锁定未来的王者,低价进入,长期持有,坐享其成。这有点类似风险投资,姑且称为“风险投资型”吧。另一个就是虽然不是在早期投资,而是在它们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领导者以后,在它们的品牌已经跳过了“鲤鱼的龙门”而永生以后,还不是马上进入,而是在因为种种非致命因素它们遇到了低潮,这时才是进入的良机,这就是巴菲特的策略,姑且称之为“巴菲特型”吧。呵呵。第二....
等等,你的一大篇我还没消化呢。呃,早上吃多了,呵呵。怎么样才算是跳过了“龙门”,这条“小鲤鱼”才永生了呢?“龙门”的标志是什么呢?
可以说,这就是全部投资秘诀的核心,当然也就是百倍大牛股模式的核心了。正像彼得.林奇说的,投资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部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入门依据,有了一定的确定性;入门之后的最后抉择,则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难点就在于你面临的标的可能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你要集中有限的资金,投资在最有希望的百倍大牛股上,这可能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高手的难点其实就在这里,水平也在这里。不是说你圈不住大牛股,而是凭什么弃别的优秀股而不顾,单单选中其中一个重仓持有,长期持有。这是最难的。
在这个市场上,看对大牛股的人不稀罕,遍地都是,但是看对的人的角度和信心各有不同,大师就是不仅看对了,而且坚决看好,信念非凡,知行合一,坚决重仓,笑看风云,长期持有,不到长期增长空间的极限不放手,眼力和定力缺一不可。
这里的起点就是“鲤鱼的龙门”。相对于高科技和周期型个股来说,大众消费品牌股的“龙门”具有最大的确定性,最大的不可逆性,最大的安全性。
第二,巴菲特为什么很少持有百倍大牛股,就是因为他的资金大,首先考虑的是确定性和安全性,因此他购买的多是小巨人领导者而不是巨人领导者,而且是在小巨人领导者的中期阶段买进,在中期阶段确定了小巨人的“不死性”之后才买进的。而百倍大牛股的计算是从小巨人的早期阶段开始的,早期的生死关尚未度过,只有风险投资才在这个阶段进入。
因此,未来的百倍大牛股的投资者,一定要有风险投资的眼光,同时要有巴菲特的功力,才能够完整地享受百倍大牛股的伟大收益,这一点风险投资不会做(退出得比较早),巴菲特不愿意做(要等品牌形成后才进入)。实话说,这个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老太太在无意懵懂之中实现了这个超越巴菲特的伟大收益以外,还没有任何一个职业投资者做到这一点(或许有,但是我们不知道)。这就像看着一座高山, 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望高山而仰止,独沧然而涕下。呵呵。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整体上说,投资家的财富永远比不上实业家,换句话说,投资家的财富就不应该超越实业家,社会就不会允许投资家的财富超越实业家,否则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公平?比尔.盖茨的财富超越巴菲特,或许就是一个象征。世界首富榜中只有一个投资家巴菲特,其他的都是实业家。这像是上帝的设计,上帝更加偏爱实业家,因为实业家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一个地方,心无旁骛;而绝大部分的投资家出于本性,都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心思太野,缺少恒久持一的道德心,不入上帝的法眼。
第三,百倍大牛股中,还有为数可观的科技股。这是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缺少百倍大牛股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本性和大众品牌的小巨人一样,也是科技中的小巨人为多。人说股市炒的就是将来,那么将来还有什么比科技新发明更能使人类的生活产生飞跃?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反映到股市中,科技股的群体涨幅无疑应当最大。尤其是,从十倍大牛股到百倍大牛股,除了踏踏实实的业绩成长,一定程度的泡沫也居功甚伟。未来一个方向的科技股的想象空间无与伦比,是最好的泡沫载体。至于为什么有些科技股成为百倍大牛股,而更少数的一些则成为千倍大牛股,那就是杰出和伟大的区别了。
同样的两只好股票,你怎么样才能判断出这只股具有十倍空间,而那只股则有百倍的空间?
我们前面大体上已经说了十倍、百倍和千倍大牛股的本质特点。这个包围圈越来越小了。这就好比登山,越向上攀登,同行者越少了。而每一个阶段,比的内容都有所不同。在山下阶段,比得更多的是商业模式;在半山腰,比得更多的是规避错误坚持正确的能力,有的倒下了再也爬不起来,而成功者则总是百折不挠,重新站起来,可以说比的是行为模式;在向顶峰冲刺时比得更多的是文化和价值观,是一个伟人的内在素质,比的是价值模式。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企业也是如此。当然。这几个阶段(层次)的考察,并不是绝对划分的,一个阶段相对侧重一个方面而已。
从时间流程上说,百倍大牛股(几乎都是小巨人领导者,少数例外,如菲利浦.莫里斯的巨人领导者)的考察内容,应当是在风险投资阶段之后,巴菲特的投资之前。前面说过,可口可乐是只跨越了十倍、百倍直至千倍大牛股的超级大牛股,即使伟大如巴菲特,也只是享受到了其中的十倍牛股的收益,因此在未来要找到并且享受到可口可乐这样的百倍大牛股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得走在巴菲特的前面!这个时候巴菲特就已经不是我们的老师了(当然他的一部分原则,要在适当加大风险的情况下使用),我们的老师是“风险投资家十美国老太太”,要有前者的眼光和果断,要有后者的淡定和持久性。这或许就是下一个“巴菲特”的成功的模式。只不过这个模式现在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这是爱吃螃蟹的人的专利。恐怕一部分要靠运气,一部分要靠悟性。
你希望理想的百倍大牛股的投资方式是什么?
巴菲特曾经打了个比喻,希望投资就是一生中的20次投球。你要提高成功率,就要降低打击率。那么这20次打击击向何处呢?我希望投资能使人快乐,不仅是投资的成果快乐人,赚到的钱当然会使你快乐了;而且,还要享受快乐的过程,这样岂不是双倍的快乐?这样,除了对科技发展有专业的知识专长和兴趣以外,只有在大众消费品牌小巨人身上下工夫了。比如说,你每天喝的是茅台酒,脚下穿的是耐克运动鞋,身上穿的是阿迪达斯运动衣....你的生活已经和你的投资融为一体了,在快乐中了解投资对象,在快乐中传播投资对象,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好处,是不是比较美妙?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百倍大牛股中的大众消费品牌股,几乎都是中产(小康、小资)阶层的主流消费品牌股,因此盯住这个阶层的消费,抓住每一个细分品牌的前三名,就能抓住百倍大牛股的命根子,激情生活由此而生。
那么,同样在百倍大牛股中,大众消费品牌股和科技股的区别是什么?相比较而言,大众消费品牌股,孕育时间可能较长,但是一旦跳过“龙门”,发展的速度就会加快,不可逆性更强,泡沫因素少,更适合长期投资;科技股,短时间的爆发力更强,升势更为迅猛,但是持久成功的机会不如前者,股票波折更大(只有少数如思科等趋向巨人的、善于并购的公司例外),泡沫因素大,更适合短期投资。
为什么在周期性行业中难以出现百倍大牛股?有没有例外的?
周期性行业的周期型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的业绩的起伏,所以难以出现百倍大牛股。但是万事都不是绝对的,很多周期性行业的起始阶段,也是成长性行业,周期型是后来的事情,这样前期领导者的市值经过几十年的成长,也非常可观,只是对比而言不如大众消费品牌领导者更出色。
在周期性行业中,也出现了奇迹似的西南航空公司、美国纽科钢铁公司这样的长牛股,这当然是少数。或许它们的长牛,一定程度上源于投资者的常规思维模式的误解,只认为它们是周期型股,没有看透在周期的表象之下的高速成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们的核心要素是:“低成本 (价格)、高效率模式”,因此,它们应当从周期型的类型中跳出来,单独成为一种以商业模式划分类的股票——低成本 (价格)高效率。从这个角度出发,电子制造业的台积电、商业连锁零售业的沃尔玛、个人电脑制造业的戴尔电脑,很多超级大牛股,都可以归结为这种模式的同类股,这就是百倍大牛股乃至千倍大牛股的一个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