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在研究IPO之后企业的绩效方面。这一方面的研究证明了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企业质量比没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企业质量要高,更为明显的例子是高声誉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企业。这个结论为“监督说”提供了一定的事实依据。
分析方法是它最大的亮点。首先,在方法论上,作者否定了运用首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和IPO价格来计量抑价,然后提出了自己的四个衡量标准,首先是两个会计指标。
第一个是0P/IV,即IPO的定价比上内在价值。那么在“证明说”和“市场力量说”两个不同的指导思想下,理论推导出的结果应该是不-样的。“ 证明说”认为有VC支持的企业的IPO价格离企业内在价值更接近,且声誉越高的VC制定的价格越接近,那么以上比率应该接近1。如果“市场力量说”成立,那么得出的结论恰好相反,并且声誉越好的VC制定的IPO价格越高,作者通过收集数据,计算指标,实证研究证明了“市场力量说”的正确性。
第二个指标是SMP/IV,即首个交易日二级市场的收盘价格比上内在价值。“证明说”认为,这个指标对于所有企业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它认为SMP代表了企业的内在价值。但在“市场力量说”中VC支持的企业这个指标应该高一些,并且随着时间的延迟会有相应地变化。实证中证明了这一点,并且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VC支持的企业这个指标慢慢趋于和普通的企业相同,因为高质最的市场参与者的估价效应将随时间推移面消失,高质量市场参与者的参与效用只能维持在IPO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参与可以带来市场上其他投资者对f新发行的股票有更好的预期,并且高质量市场参与者在IPO后的很长段时间里 都会选择持有这只股票,这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利好信息。
这两个会计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创新性,不同于一般的文献里所运用的已经存在的会计指标,作者根据需要证明的结论提出了两个新的指标,容易在数据处理上简化问题,并使得结论简单明了。
首先,在以上两个指标的分析中,作者对于企业IV的估计运用了比较公司方法(Comparable Firm Approach)和基于评分的比较公司方法( Propensily Scorebased Comparable Firn Approach)。 这是2002年由几个美国学者提出的公司配比的办法,用已经上市很多年的公司的价值米模拟刚刚上市的公司的内在价值,先将企业按照相应的行业进行分组,使目标公司和配比公司的行业范围一致,再选取企业上市前的销售额(衡量公司规模)和EBITDA/销售额(衡量营运现金流) ;找到对应的同行业的已上市公司,最后根据已上市公司的股票市价和销售量确定日标公司的内在价值。在基于评分的比较公司方法中,作者在配比变量中加入了销售额增长的预期及其他几个衡量企业增长率的指标,使得找到的配比公可拟合程度更高,得出的内在价值更为科学。这种方法在相关文献中运用得并不常见,它有其可取的创新之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首先,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按照美國数据库的两位代码的行业数据进行配比,企业的业务之间仍然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样找到的配比公司并不一定与目标公司有着很深的关联,比如电脑芯片的生产和电子产品的销售都属于IT行业,但是这两个行业从商业模式到利润增长点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这样大的行业范围内寻找到的销售额和息税前利润类似的配比企业并不能使我们相信这样得到的内在价值是准确的。其次,已上市企业的股价是否就能真正体现企业的内在价值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把美国市场看成一个半强势有效的市场,但是具体到某只股票的价格,其影响因素就有很多了,并不一定代表企业的内在价值也不一定只包含内在价值信息,股价包含的是市场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并不是目标公司和配比公司共同拥有的,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配比方法的有效性。对于股价信息的处理,作者并没有具体说明,没有阐述其运用的是什么样的价格数据,如果是10年加权平均的数据可能对企业的价值信息能有所体现,但这样必须要求配比公司的存在年限大于十年,而存在了十年以上的企业的内在价值能否反映现在我们所研究的刚H市的企业的内在价值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最后,对于加入增长率因素的基于评分的比较公司方法,虽然比最基本的比较公司方法增加了新的变量,衡量了企业的增长潜力,更好地反映了企业的内在价值,但正如前述,不同的公司增长点千差万别,即使在会计指标上的增长率相同,在市场预期上或是企业发展前景上各个公司都不尽相同。即使作者能在数据上找到各方面都拟合得很好的一个企业来对日标企业进行配比,现实中由于主营业务的不同、增长预期的不同,我们都很难准确地找到一个目标公司的翻版公司,用其股价来计算目标公司的内在价值。
其次,作者也运用了现金流折现模型残差收入模型( Residual IncomeModel)来确定企业内在价值。比较公司方法要求IPO的企业有正的销售额和EBITDA,贴现现金流模型不做要求。这是比较通用的用预期收入和资本成本对企业的现在价值进行估算的办法,但是作者的现金流贴现模型中的投资回报率13%的得出方法并没有详细说明,无法确定它是否代表了企业真正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而模型中增长率的估计也是作者根据经验得到的。因此,现金流贴现模型所佔算出来的企业内在价值只能作为我们对企业价值判断的一个依据,可能并不能综合地表现一个企业真正的价值。
除了上述的两个会计指标,作者采用的第三个分析方法是利用计量回归确定承销商声誉、分析员报道和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份数对fIP0溢价的决定作用。在回归中,作者将vC的支持、vC的声誉以及承销商声誉、分析员报道和机构投资者的持有的股份数作为虚拟变量。计量回归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也是近年来在资本市场相关文献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它能较为直观地反映数据之间的正负相关性和显著性。作者运用计量分析的目的也是为了反映市场参与者的质量是否影响到IPO滥价,计量结果也证明了溢价程度和承销商声誉、分析员报道和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份数有正相关的关系。并且,由高质量的参与者带来的投资者信念的差异性也被证明和IPO估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最后,为了验证“监管说”,作者分析公司上市第一年和二年之后的一系列会计指标,同样得到了积极的结果,说明VC支持的企业上市之后的利润率、资本回报率、EBITDA/利润率等都高于一般企业,并且由声誉高的VC支持的企业绩效更好。
ThomasJ.Chemmanur副教授这篇关于风险投资家对上市公司IPO股价影响的论文从实证角度证明了VC的加人对于企业IPO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这种并不是前人提出的“证明说”,而是由于优秀的VC可以带来一流的承销团队和机构投资者,即“市场力量说”,并且在IPO之后的企业经营中,风险投资家通过对企业管理的监督,也使得企业的绩效进一步的提高,这个结果能部分证明“筛选和监督说”。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的比较公司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这种方法是否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作者对会计指标的创新式运用也是文章中的亮点,对我们研究其他问题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