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理论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案例的支持,无效市场假说也有数不清的例子和投资大师的背书。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市场定价的真相呢?在我看来,其实两个都是真相,只不过它们都是真相的一面而已(看,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事物和问题具有这种多面性。可太多人已经习惯了一根筋式地看问题了)。我更赞同霍华德·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阐述:“没有一个市场是完全有效或者无效的,它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最终我得到一个有趣的答案:有效性并没有普遍到我们应该放弃良好业绩的程度。”
关于有效市场理论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金融学家和他的朋友在大道上散步。朋友突然说“看,地上有100元钱!”金融学家说:“这是不可能的,地上如果真有100块钱早就被人捡走了”。当然通过这个例子有效市场理论的赞同者并不是说绝对不可能有钞票掉在地上,但是钞票是不可能经常性地掉在地上而没人捡的,所以如果你希望通过去捡钞票发家致富只能是个幻想。
这个例子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却并不很恰当。首先捡钱是没有成本的,其次钞票一般来讲也比较容易辨别真伪。但证券市场的所谓无效性现象,更像是有一个人在路边以100元售卖一颗宝石的行为。看起来这是个非常好的大便宜,但是大家未必都会蜂拥而上的原因在于:
第一,对宝石鉴别真伪需要非常专业的技能;
第二,你至少需要付出100元的成本(如果你买得多,你付出的成本也就会直线上升)。
如果宝石是真的,当然赚了个大便宜,但如果是假的,那即使100元的价格也是亏本的。所以这两点导致了一些看起来似乎人人都不应错过的投资机会,确实具有被忽略和放弃的逻辑基础。
在我看来,市场首先肯定是有效的。否则我们所有的投资失去了起码的基础。试想一下,如果市场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结果进行正确的反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进行投资呢?但市场的终将有效与市场始终有效、充分有效有着天壤之别。这点我们可以借助市场有效论的基本假设前提来理解市场无效出现的基本条件。如下表所示。
图1市场无效出现的基本条件
在有效市场论者看来,投资者总是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解读,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通过常识我们就知道,在股市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缺乏自我的情绪控制能力的,并且更缺乏投资分析的专业技能。此外,即使从总体上而言,信息得到了详细披露的强制性要求,并且由于互联网的存在而使得信息的传递确实可以瞬间完成。但具体到每一个股票身上,显然其所受到的关注度不可能是均等的,必然有一些股票更加受到关注而被研究得较为充分,而另一些股票却关注者寥寥,从而一些有意义的信息被忽略。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市场在将已知的信息转化为定价表现形式的估值时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通过现金流折现模型可以确信,一个股票最终的市值是取决于其遥远将来的长期经营结果的。但这一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估计成分,市场不可能对这么长区间内的精确数值达成共识。再考虑到“折现率”这一体现不同保守程度的变量条件的介入,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市场对于任何股票的定价即使是准确的,也仅仅是反映了当前可见状况的阶段性评估,而远远谈不上对一个股票全生命周期的充分定价。这正是为何可以有这么多的股票可以在上涨了十几倍以后继续上涨十几倍(比如沃尔玛),而不是一次性体现在价格内的根本原因所在。
理解了这点后,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再一次重温投资要具有历史感和前瞻性这个话题。无论多么聪明的市场,也无法充分预支一个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优秀企业的未来。谁洞悉了未来谁也就领先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