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往变着法儿重演。1997年10月20日,正当华尔街股市的悲惨一幕——“黑色星期一”10年之际,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场及其参与者都心存疑虑:股灾是否重新来临?不料,此时股市黑熊并不留恋旧地,却跑到太平洋的彼岸,在称之为东方明珠的香港张牙舞爪。从10月20日(星期一)至28日,香港股市持续下跃,其中除24日略有反弹以外,其他交易的跌幅分别达到4.63%、4.38%、6.17%、10.41%、5.85%、13.72%,累计跌幅创造了1970年以来的最大值,成为香港股市历史上的一次大股灾。
香港股市暴跌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①金融市场一体化带来的影响。由于科技的进步,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管制的自由化,已使各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整体。在任何一个重要的金融市场上都可以进行相同品种的金融交易,而且由于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的差异,银行及投资者正可利用这些“时差”连续24小时在这些不同的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和投资活动。一个主要的金融市场若发生动荡,就会很快波及其他金融市场,引起不同市场的连锁反应。香港股市的暴跌在很大程度上归于这种原因。早在10月初,以对付通货膨胀为己任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众议院发表了一通讲话,认为通货膨胀的可能上升仍然是美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最大威胁。世界金融市场当即将此解释为一个紧缩银根的信号,加息阴影飘向世界各国股市。此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展与人们的良好愿望背道而驰,“极其疲弱”的秦国铢、菲律宾比索等继续贬值,并达到新的低点;新加坡、汉城等股市也出现几年来的冰点,作为世界上最自由的金融市场的香港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呢?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3个月以后,香港的联系汇率机制成为主要冲击对象,并进一步引发了股市的大跌。
②国际投机者携有的巨额游资集中攻击某一货币以及其他股市的暴跌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到1997年底,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游资高达10000万亿美元左右,与某一国的外汇储备相比无疑显得非常巨大,如被它冲击,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承受。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成功地击溃泰国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吉特及印尼卢比之后,将目标对准了港元。由于前期东南亚货币危机中,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纷纷与美元脱钩,一旦投机者冲击港元,大量拆入港币买进美元,就会引起人们心理的恐慌,担心香港会放弃联系汇率机制,于是纷纷减持港币增加美元,这一行为关系到香港金融体系的基石——联系汇率机制的存亡。在面临保持联系汇率机制的稳定还是保持股市繁荣的选择时,香港特区政府只能选择前者。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香港联系汇率机制稳定带来的股市暴跌,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股市的暴跌,10月27日,港股跌5.8%,引起道琼斯滑落554点,收7161点,跌幅为7.18%,创历史最大点跌幅,世界其他股市也纷纷大跌。反过来,纽约股市如此暴跌又进一步打击了香港股票的持有者,结果10月28日,恒生指数暴跌13.7%,也创历史最大跌幅,整个世界股市在相互影响下陷入一片低迷。正如索罗斯事后所说的,国际资金使用的一体化而相应的国际监督机制的缺乏,是他能够得逞的重要原因。
③在香港回归前后,为弥补部分英产撤离的空白,大量中资入举香港,有大陆背景的红筹股和H股在回归前后,在许许多多、真真假假的注资和重组传闻的掩护下被疯狂炒作,这部分资金几乎可以不计成本地进行暴炒,而红筹股和H股业绩的真正大幅度提高必须假以时13C当热点过去时,自然成为沽售的对象。而且许多内地企业的资金违规进入香港股市,在获利之后,一方面想落袋为安,另一方面面临本公司年底查账,不得不撤出香港股市,这就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大陆国企在港上市节奏过快,在资金上和心理上对香港股市投资者造成了一定的压力,10月份至今,已有成渝高速、重庆钢铁、安徽水泥、中国电讯相继上市,而几乎都是高开低走,跌破发行价,在这种情况下,迫使中舵兴业、兖州煤矿先后推迟招股。这一方面撤离资金,一方面增加了供给,却对股市的下跌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