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的金融理论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经济人,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可根据市场公开的各类信息或掌握的各类信息,从客观的大体环境出发,结合政策因素,理性判断企业所处行业的前景,公司的业务前景及财务状况,并从基本的红利出发做出科学的评判,以决定股票价格是被低估或是高估,从而采取买入或卖出策略。
但是,在实际的投资活动中,股价的波动是呈现诸多异常的。这些异常如果进行分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面异常,二是技术面异常,三是时间异常,四是规模异常,五是其他异常。基本面异常是指历史统计表明,价值类股票比增长类股票有更高的回报。
比如有统计表明,在2000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灭,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指数至年底即2000年12月25日,下跌了53%,而以价值股走。向为标的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下跌了11%.
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股明显具备比科技股有较好的抗跌性,从而一方面亦表明,持有价值股的损失是小于科技股的。而且往往该类行情行为发生时,都是绝对的相似。虽然在上涨过程中,科技股的高风险呈现了高收益,而在下跌过程中,科技股的高风险亦对应了高损失。
两者的杂糅,使得市场呈现了基本面异常的怪异,即高风险不一定与高收益对等,高风险亦对应了高亏损,这个比较客观的行情轮动,使得传统的风险与收益的评判陷入悖论。这是传统的金融风险收益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技术面异常:通过对历史价格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的技术指标或图标,以从支撑和压力角度来探求价格的走向,但往往却呈现了失误。
因为在金融市场中,由于K线等传统的技术分析标的存在,使得市场的技术分析成为常态,而正是该常态的逻辑,被具备资金优势的绝对主力运用,进而采取反向的手法。对于该点,有相关学者提出过价格的持续反应和反向修正理论,即: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使股价在信息披露初期延续一个方向的变化并超过合理水平、随着消息的澄清,市场对前期持续反应阶段造成的超跌或超涨进行修正调整。
时间异常:即股票价格在距统计或观察后的在相关日期节点表现出来的异常状况,大体可分为三类,即一月异常、月末异常和周末异常。
(1)一月异常。
有学者针对历史数据进行了探究,发现股票尤其是中小盘股票在一月份会取得较高的异常回报。一月效应被学者研究大致统一为投资者在年底纳税抛售后的向上修正造成的,因为中小盘股票市值小,更容易被引起波动,所以在中小盘股更经常发生。这是传统的价值分析所不能决定的因素。
(2)月末异常。
据统计研究,股票每月最后几个交易日和下月初几个交易日的每日平均价差要优于其他交易日的平均价差。美国相关经济学家对该现象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除一月效应以及每年十二月外,其余月份均存在该情况,这也是传统的价值分析所不能决定的因素。有经济学家从行为金融上做出了解释:即每月末和月初是工资发放的时间,资金的流动性相对充裕。
(3)周末异常。
即统计观察表明股票价格在周一往往具有负面的表现。这个我们普通投资者更容易理解一些,即周一往往是情绪的低谷,而周五面临放假,往往较为乐观。有研究表明周一自杀发生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周五的频率。因而周一至周五,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是递减的。该点许多人对中国沪深股市周内的价格变化进行了探究,探究发现,周一波动性最大,周五最小,同时将该现象解释为周末之后,投资者掌握的信息较多,从而修正了周五的偏差。
规模异常:按照正常的逻辑,市值较大的公司,投资所取得的回报应该是优于市值较小的公司的,因为价值分析角度而言,往往赋予市值较大公司更好的估值水平。而往往在现实投资中,投资者发现,持有中小盘股反而获得更大的价差收益。比如中国石油, 自发行以来,一路下跌,投资者亏损惨重,而许多中小板或创业板个股,则飘摇直上,收获颇丰。该类异常,也是传统的价值分析所不能左右的,因为有很多例子可以对价值理论及估值模型进行反向的批判。
其他异常:诸如新股上市异常,即新股上市后往往存在定价过低及上市后较长时间内表现不佳的情况;诸如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即诸如拆股、分红、供股、合股、荐股、回购等发生后,股价会偏离正常的反应;诸如公告效应,即公司发布的重大收益、兼并等公告使得股价异常波动;诸如本地股偏好,举例而言,即中国内地投资者如果投资港股,往往选取个股进行买卖,同时痴迷于对AH股价差的研究等各类异常。
个人而言,金融的各类异常行为是对传统的价值分析的颠覆,即便有估值模型的存在,抑或有对大势的研判,但诸如上述的金融异常行为可谓是屡见不鲜,也是很多基于基本面研究者所不能解释的,因为国内存在很多研究员做出的研究报告对股票做出了非常离谱的估值,时间区间过去后,其所做出的估值与股票价格相差甚远。
即便有价值优良的个股,如果离开资金的推动和后期被逐渐带好的公众预期,价格也是远远上不去的。这也是在本篇幅,我要用一个篇章来详细讲解金融行为的原因,因为当前还有很多投资者被误导,乃至一辈子也不明白亏损的所以然来。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希望投资者只记得一句话,除了自然规律,其余均事在人为。纵观A股市场,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很多上述的异常都会在股票市场发生。随着市场参与者的众多,市场中的机构博弈者也逐渐增多,而这些机构博弈者,互相之间亦会产生各类的合作和竞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是从人的品行而言对事物和人群做的划分,然而在股票市场,这句话同样适用。
对于同样具备资源和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而言,他们之间会有一些默契的合作。这些默契的合作表现在市场当中,则意味着互相之间存在利益输送的事情发生。比如早期的五粮液,在横盘过程中会有一根较为深度的探针,把下方买盘的设定全部打掉,然后股票价格迅速回归当前价位,使得下方设置买盘的投资者获利颇丰。
而这个异动,随着后来五粮液股价的抬升,主力之间的利益输送便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而散户作为非系统的投资者,很难有下方设置买单的习惯,一般95%的普通投资者基本是根据实时价进行买入或卖出操作的,而这个过程也是极容易被主力洞察到的过程。
当高位抛盘多的时候,而主力又想继续运作该股票,认为当前的整体行情仍然适宜继续抬升股价,那么他们会将买单向下设置,进而在高位挂散户吃不掉的卖单将股价被迫性向下打压,以达到其诱空目的,进而吸取更多的便宜筹码;
同理,当主力认为高位抛盘较少,则是大幅度拉升股价的时候了,则主力会集中资金和火力向上拉升股价,激进者可配合向好的整体行情演绎将股票巨量封停,非激进者则会震荡上行抬升股价,进而可于日后便于高位的出货,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同时,也正是这些逐渐震荡上行或下跌的走势,主力为了达到其吸取筹码或出货的目的,会竭尽各类手段,并在不同的价位展开测试工作,以测试散户的成本位和心态。
这个过程是简单的,同时也是股票市场存在异动的根本原因:事在人为。比如股市当中经常存在的时间异常,往往会被主力机构所利用进而达到其目的。
这类异常是客观存在的,即便主力在运作股票的过程中,从其本身而言亦会出现该类的异常。假如中国人民银行在周五进行了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而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或私募等各类主流资金已经是满仓低位持有了,那么,这个消息就可以被市场解释为利空出尽极为利好,进而在周一开盘,便会呈现开盘的移动,股票价格直接高开,然后维持高位走势;但是,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提高利率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时机,是主力高位出清完毕的时候,则该消息被市场解释为利空,那么无疑是对股价的打压了。
尤其是散户,作为非专业的投资人士,在这个股过程中更容易受到误导。而这个误导,无疑会使得散户产生一个结局:亏损。同时,一切的异动核心都是围绕这一点:事在人为,世无圣明。特别是在消息公布后,主力如果都已经或者大部分在下部建仓完毕,则在消息公布后,会聚焦性的联动抬升各自运作的股票价格,在抬升后,市场股评的风向亦会随势头转机,而普通投资者作为非专业人士,加上他们本身存在的贪婪等人性弱点,会倾向于接收较为正面的消息,进而对真正客观的准确的股票评论观点等置若罔闻,这个过程所导致的合力将进一步推动市场主力达到其出货或拉升股价的目的。
到最后,市场上的舆论消息,将充斥着多数为错误的消息,而正确的消息或评论则像海边的礁石被人们遗忘,而对于海市蜃楼美景的追逐,则受到更多人的追捧。也许这就是股市的魅力所在,有人根据这个现象将股市形容成赌场,有人根据这个现象将股市形容为财富的梦工厂,有人根据这个现象将股市形容成资金的保值工具。
而无论如何,市场的悲剧和轮回总是在股票市场近20年的历史中一再上演,每天、每月、每年。多数的散户最终都逃脱不了这个命运。而最终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上充斥的都是错误的信息,错误的投资理念,错误的评论,一些忽悠力极强的股评师成为公众耀眼的明星,一些没有水平的操盘手经炒作包装后成为众散户资金追捧的基金经理。
而恰恰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更加强化了市场对于普通投资者的误导。而真正的高手,存在于民间,虽然靠着扎实的做股功底也能够盈利,然而由于没有聚众效应,加上普遍低微的本金,虽然会获得相对收益率的高值,但对于财富的绝对增长贡献却微乎其微。
之后投资者就应该明白了,这个市场上,一些耀眼的股评家,一些耀眼的基金经理,其中必然充斥着水分,很多是没有实盘经验的,甚至是业内所鄙视的小丑。而当前股民的基本讨论中,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