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炒股切忌“挤牙膏”?
投资者要独立思考,制定好自己的预期目标,相信自己的利断,操作时果断买入和出手。
近半年以来,大盘和个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妻早些日子腾出的部分资金也开始“按捺不住”,想反手做多,但接连几天,都因“贪心”太重,捏捏放放,未能如愿。
既然一直想买,为何迟迟未能买入?原来,我发现妻是在“挤牙膏”!
记得2008年7月,妻就曾经“挤”过“牙膏"。7月3日开盘前,当时上证指数2651.72点,银星能源13.07.当天上证指数收盘为2703.53点,银星能源最低价12.61.收盘价13.87,妻买入委托价12.58.以3分之差未能成交;7月4日,银星能源最低价13.51.收盘价13.80,妻买入委托价13.18.又未能成交;7月7日,银星能源最低价13.85.收盘价14.63,妻买入委托价12.80,因而也不可能成交。这3次委托,好比挤了3次牙膏,均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不仅买入时,妻在“挤牙膏”,而且在卖出时,妻也像是在“挤牙膏”。典型的一次是2008年5月23日。这天,妻见29元买入的绵世股份“势头”不对,遂准备以涨停价31.75元卖出。当时,我告诉她,如果真的想卖就要果断,不如保本出局为好。妻不听,仍以涨停价委托。结果,该股当天最高29.28.收盘27.50,妻的委托自然没能成交。6月6日,同样因“太贪”没有卖出。6月23日,离第一次委托卖出刚好一个月时间,绵世的最新价已跌到了14.63.妻显然已经“忍无可忍”,准备狠狠地“挤一挤”牙膏时被我劝阻了。几天后,该股收盘价又涨到了18.98元,我提醒她“想卖可以卖了”,妻自然又是“不想卖了”。
在两市庞大的股民队伍里,习惯于“挤牙膏”式买卖股票的人应该大有人在。按理说,投资者在买入股票时,想图个更便宜的价格,卖出时想卖个更高的价格,都没有错,心情完全可以理解。问题是,当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实现的时候,还得从实际出发,切忌“好高鹜远”,有道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挤牙膏”式操作还有一个问题是,随着股价离自己期望的买卖价格越走越远的时候,投资者买卖的理由和期望价格,往往也随之一步步地发生变化,最后心头“一热”,赶紧买入(卖出)时,发现自己买(卖)在了最高价(最低价)。
投资者要想在实际操作中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摒弃“挤牙膏”式的操作习惯,培养雷厉风行的操作风格。无论是对大盘的研判,还是对个股的把握,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合适的心理预期。当大盘涨到一定时候,认为已经见顶、目标股票价格已高,到了该出手的时候,就要排除干扰、相信自己,在第一时间果断了结,哪怕价格适当低点;当大盘跌到一定程度,认为已经见底、目标股票价格已低,到了该出手的时候,同样要排除干扰、相信自己,在第一时间果断买入,哪怕价格适当高点。这样做,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挤牙膏”现象的出现,使自己成为一名坚定果敢、与众不同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