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涨时看势,跌时重质,但退掉光环看本质的时候人们才发现,上市公司造假成风,那些光鲜的数据和媒体上吹得天花乱坠的前景原来大都只是一场骗局。表面活跃异常的交易下竟然是违规资金和券商肆无忌惮的非法活动。
打击违法违规,这本是对守法经营的公司和投资者都有利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市场却如惊弓之鸟大幅下挫呢?
那时的股市曾经无股不庄,中科创业的崩盘和亿安科技的查处,都导致股价下跌多达九成。榜样的力量让其他庄家闻风出逃,一时间曾经的强庄股纷纷加入杀跌的行列,普通投机者信心严重受挫。再则,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勾结造假的事件频频曝光,欺诈盛行让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信誉扫地,管理层打击犯罪的行动对普通投机者同样造成极大损害。东方电子、麦科特、三九医药的相继跳水,银广夏复牌更是连续15个跌停,这让墙头草一样的投机者更加恐慌。
和查处黑庄同步上演的治市大戏还有一幕,那就是查处银行违规资金。没人知道当时到底有多少违规资金进入股市,有说1000多亿元,有说3000多亿元,还有说高达7000亿元的。虽然央行一位官员说:“市场纷传流入股市的违规资金高达五六千亿的规模,简直是无稽之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数目很大,否则也不会在当年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这两个事件可以称为刮骨疗毒,痛则痛矣,但毕竟对市场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但另外一个重磅利空则完全脱离了“交易”的范畴: "国有股市价减持”这一举措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不像市场行为,而更像是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在明目张胆进行单方面的利益划拨,对二级市场来说,这个政策的出台可谓石破天惊,一经面世立时引起轩然大波。
这三个大利空不论哪一个,都可以让市场趋势发生逆转,三个同时爆发的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的暴跌。大大小小的各类投机资金仓皇出逃,而没有撤离的散户则悉数被套。
政策引导着资金流向,资金流向又决定了市场行情,行情发展吸引了更多资金入场,蜂拥而入的跟风资金导致泡沫泛滥。这是行情上升时的逻辑序列。“国有股市场价减持”的出台遏止了上涨的脚步,随后对各类庄家的打击、银行违规资金的查处又使得各路合法和不合法的资金陆续出逃,资金出逃导致股价下跌,而股价下跌又造成跟风的散户纷纷离场,于是行情进一步低迷了下去,这是下跌段的内在逻辑序列。
不管在上涨还是下跌的时段,政策都起到了点火的作用,资金流向的惯性一直跟随在政策的综合效应之后,惯性不仅仅在物理上有效,在群体事件上依然存在。价格炒作起来需要大量资金,如果没有各方的合力便不可能有两市相加2000亿的巨量,后面行情转跌的时候成交量也是一路下行,极端的时候两市相加仅几十亿元。不过,正是在不断缩量下跌的过程中,一批真正的绩优股才崭露头角。
金融资本的疯狂炒作让股市全面进入泡沫阶段,而产业资本的蠢蠢欲动又开始了漫长的挤泡沫过程,虽然后来国有股的减持停止了,但产业资本已经在事实上开始了二级市场的股票定价。
国有股减持,这本来并不完全是一个利空,股权分置造成的同股不同权确实产生了很多弊端,于是改革也是大势所趋。如果这个事情办好了,不但能盘活国有资产,还能挤出泡沫。但当时采取的方式却匪夷所思,没有任何准备便公布要市价减持,好比一群大象突然闯进羊圈,然后大言不惭地说要同吃同住,而自己却什么代价都不打算付出。这种情况如果是出现在自然界的丛林中,那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丛林中没有产权这样的概念。但谁也没有想到却出现在了股票市场上,于是逃亡式的甩卖开始了,短短三个多月,指数下跌30%以上,总市值下降1.7万多亿元。
事过境迁往者已矣,散户们直到今天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当时的利益博弈,也无法再去纠缠那次试验到底伤害了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产业资本真的很强大,仅仅只是冒个头就让金融资本溃不成军了。面对一泻千里的市场表现, 2001年10月23日证监会宣布: "停止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出售国有股。”于是当天股市巨幅高开, A股1000多只股票全部涨停。连毫无相干的香港股市也跟着同步大涨。
产业资本要上场,结果市场一路狂跌,减持的闸门关上了,于是市场放量暴涨。有人说“市场先生”是个神经病,过敏得厉害。看来这话真的不虚。曾经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在产业资本面前变成了惊弓之鸟市价减持的图谋失败了, 2001年11月1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向专家学者和全社会征集关于新的国有股减持方案。
于是,各种全流通方案纷纷出笼,不管是学者还是官员,纷纷献计献策,一时间各种利益纠葛讨价还价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只是,当这个酝酿巨变的痛苦历程超过三年之久时,身在其中的散户又是怎样一幅景况呢?
明白人走了,但大多数人对曾经的上涨意犹未尽,完全没有意识到仍留恋在场内的结果将是面临一场浩劫。三九医药(000999)在20年刚上市时以25元多的价格和大家见面,那时其军方背景和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都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可是在节节走低的市场大背景下,三九医药的股价也是一路下行,到2005年时居然跌到了2元多!而那仅仅只是当时市场惨状的一个缩影而已。当时很多风光一时的科技明星都跌到1元多的境地。虽然指数在“五朵金花”的掩护下只跌去一半,但大部分股票的真实下跌幅度却超过了七成以上。
产业资本虽然蛰伏下来了,但却在事实上已经参与了市场估值的评。“全流通”成了股市各方共同的关注焦点并一直压制着行情的高度。利剑高悬的二级市场中,金融资本再也没有了兴风作浪的气魄,任何再掀波澜的企图都会被如潮的解套盘冲击的烟消云散。市场从此走上了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
涨时重势,跌时重质,这话虽然仍有一种死多头的味道,但在那个长达4年的漫长熊市中却似乎得到了验证。2003年的“二八现象”中不管“五朵金花”的上涨是新的炒作还是真正因为绩优,价值投资确实在那个时段主导了行情的发展。汽车、银行、钢铁、石化和电力,这五个板块在年初的行情中陆续上涨,使得“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初步显现。
只是, "产业资本”这个蛰伏中的最大主力一直虎视眈眈,让市场完全失去了持续上升的资本基础,市场在等待“靴子”落地的煎熬中还是义无反顾地滑向了千点大关,价值的大旗也终于倒在了“全流通”的冲击之下。权重股的抵抗掩盖了市场的真相,而大多数股票则开始了惨烈的价值回归。股市对一般投资者的伤害达到了非常残酷的地步,真可谓哀鸿遍野,连续跌停的走势本该是很反常的,而那时却是一种常态。
投资人的保证金十损七八者俯拾皆是,那些挪用公款和借贷炒作的人甚至自杀的都有,不过自焚也罢跳楼也好,都改变不了股指一路下行的步伐。用媒体上一句很冷血的话来说, 自焚再次证明汽油一点就着,跳楼则说明万有引力真的存在!他们除了为别人提供点儿饭后茶余的谈资外,唯一的作用就是成了风险课程的典型教材。
有一些人认为国有股有自然的全流通,不需要补偿流通股股东。但另外一些人认为很多不好的企业“包装上市”了,这对投资者是一种亏欠,要对投资者进行补偿,人们迷茫地注视着这种利益纠葛的发展,市场在狐疑中新低不断。多少人的财富梦想破裂了,曾经红极一时的无数个大户从市场中销声暨。
2004年,李振宁等人提出“股权分置改革”终于在争论中逐渐被各方认同,又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 2005年5月,股份制改造终于拉开序幕。
当时A股市场因为对“全流通”的恐惧,两个市场的日成交量仅仅四五十亿元的水平,正处于最黑暗的熊市末端,已经完全丧失筹资功能。甚至连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都明确表态“请大家不要再卖出股票”。
然而,长期的下跌带给人们的恐惧仍然持续发酵,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下破1000点。熊市终于在散户的绝望中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