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我不是药神》在朋友圈刷屏,口碑是相当好,目前电影评分在9.3左右。首映式,水皮我也看了,我觉得这是中国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一部非常好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我不是药神》背后的真实故事
影片是来自于真实故事改编,现实中的主人公陆勇在2002年被检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并开始吃一声开给他的“格列卫”,而格列卫一盒23500元,一盒只能吃一个月,还不能进入医保报销,他吃了两年后经济拮据难以继续吃下去。
在高药价的逼迫下,他意外地发现了从印度进口的仿制药,一盒只需200元左右,效果也还不错。
所以他就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开始为病友们代购,最终却因为“涉嫌销售假药”而被捕。
这件事情在当时非常轰动,关于他有罪还是没罪,他是不是犯了走私罪?在法律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
徐峥他们就是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做了艺术性的加工和创作,目前票房已经超过了10亿元,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们都会产生思考:在抗癌药面前,在仿制药和专利药面前,究竟是人命重要,还是企业的利润重要,究竟是要钱还是要命? 印度为什么能成为仿制药的天堂?
不论是影片中还是现实生活里,印度仿制药都成了白血病群体能承担得起的救命药,而这背后也是印度仿制药几百亿元的大生意。
众所周知,印度政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支持印度企业做仿制药,但这样一来,明显无视专利药20年的专利保护期,因此,印度在国际上的口碑也不佳。
其实,专利药之所以贵,是因为研发成本高,时间周期长。像诺华、德国拜尔、美国辉瑞等公司研制一种特效药的投入都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又比如,格列卫这样的药,诺华公司光是研制就花了14亿美元,所以许多药企只能提高价格来回笼资本,以支撑下一次的新药开发的成本。
如果大家都奉行“拿来主义”,认为只要能够仿制就OK的话,谁还有动力再来研究这种救命的药,是吧?
但是印度政府是从国情出发,觉得印度人民的人命更重要,所以它颁布了“专利强制许可”,也就是无论专利保护期是否结束,该药品都允许直接被仿制。
这样一来,印度的仿制药产业规模也很大,截至2015年,印度有10500个制药单元(工厂),3000多家药企,仿制药占印度药品市场70%左右;另外印度生产了全球20%的仿制药,印度药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甚至60%以上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国,美国市场上的仿制药品近40%来自印度。2016财年,印度出口仿制药出口额是168.9亿美元,增速为9.44%;预计到2020年,印度仿制药出口额将达到400亿美元。
当然,印度仿制药的成本也相当低,在印度,即便是最优秀最舍得下成本的药厂,生产成本都要比美国低65%,比欧洲低50%,所以仿制药平均价格只有专利药的20%-40%,个别品种甚至相差10倍以上。印度的生产仿制药的能力比较强,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种平衡的力量。
抗癌药的环境大大改善
不过,由于这种仿制药有存在的空间,导致印度本土的研制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是印度的一个短板。
《我不是药神》里面反映了专利药跟仿制药的差距,在过去是如此,但是现在在中国市场上环境已经大大改善。
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进口抗癌药的关税已经连续下调,更是在实施了零关税,而且很多这种特效药也逐渐进入了医保报销领域,环境和过去大大改善,但是在挣钱还是活命之间,这个矛盾,始终是一个大难题,要平衡好也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