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前后会出现反弹的高点呢?
清明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鬼节”,在追思先祖亡灵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情绪都是低落和压抑的。天人合一,大自然节气的变化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影响巨大,而股市又是一种大众心理游戏。这不是迷信,而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一。你可以不信,但是指数的走势已经说明了一切。
3月28日之前,上证指数收在 2374点;一周之后,也就是4月3日,上证指数创出2450点的新高,当天指数就冲高回落;4月7日反弹没有超过4月3日的高点;4月8日不客气地收出了本轮反弹以来最大的一根阴暴跌超过92点,虽然振幅没有4月22日大,但是绝对跌幅只多不尽管指数在指标股的维护下一直努力上攻,并且创出过2579点的高但是结果就是眼前的震荡。这样的调整早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们纳闷的是,现在事后诸葛亮般看空的股评家们,一个月前又在干什么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更早的是在春节之后的第二期《华夏时报》,封面的专题就是“2009年红牛行情锁定井喷目标:第一2500,第二3500"。其时上证指数在2100点附近,而绝大多数机构不过把2009年的高点锁定在2400点而已。
2500点既然是第一目标位,那么在这个点位有震荡、有消化就是难免的。短期可以做空,但是也正因为2500点是第一目标位,所以长期来讲完全没有必要看空。这是一个战略和战术的问题,也是水皮经常说的“战略上看多,战术上做空”。
至于2500点有没有泡沫,需不需要管理层再搞第二次“5.30",这样的说法多少有点黑色幽默。泡沫是股市与生俱来的东西,就像啤酒一样。什么样的啤酒没有泡沫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啤酒被放坏的时候。上证指数跌到1664点的时候,泡沫是没有了,因为满地都是投资者的血水,这样的股市连管理层都不能忍受,又何况投资者呢?
那么,深交所为什么要警示风险呢?
一方面,中国股市的这轮反弹以来,涨幅最大的就是概念股,多则3-4倍,少则80%,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深交所要推出创业板,如果概念股如此爆炒,创业板就是凶多吉少,大好前途有可能毁于一旦。深交所的警示与其说是保护投资者,不如说是保护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创业板。
事实上,暴跌之后管理层的反应就是最好的说明。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马上否认“5月重启IPO”的说法,银监会辟谣表示“信贷政策没有收紧”,央行则重申“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上周的杂谈中,水皮就已经提醒大家,股市和房地产的活跃已经成为总理判断宏观经济趋势的四大指标之一,管理层的反应无非是和总理保持一致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讲,2009年的2500点和2007年的3500点是一样的:2007年3500点的时候,70%的股票已经完成了牛市的历程,指数向6000点的进军主力是大盘蓝筹指标股;2009年2500点的时候,70%的股票也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反弹目标位,在指数今后的推高中,不但不会涨,反而还会跌,因为推动指数上升的力量一样会来自大盘蓝筹指标股。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个因素是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银行股整体没有多大涨幅。相对于大盘24-35倍的市盈率,这个板块的市盈率只有10倍多,处于价值洼地和价格低位,汇金公司的护盘资金还在套牢状态。
第二个因素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同样没有多大涨幅。市盈率在20-30倍之间,集团的护盘资金也在套牢状态,国际油价的波动和中国汽车产量的热销将对“石化双雄”的崛起产生助推作用。
第三个因素是以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为代表的金融股A股和H股处于倒挂状态。中国平安A股40元,H股50港元;中国人寿A股23元,H股27港元;工商银行A股4.02元,H股4.40港元。涨有追赶的目标,跌又能跌到哪里去?
北京的天气乍暖还寒,A股也一样。
行情总是在犹犹豫豫中发展,行情总是在绝望中产生,在犹豫中发展,在震荡中生成,在欢乐中死亡。这是股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