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天价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问题?
今天《水皮杂谈》的话题是学区房。
学区房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通常说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都躲不过学区房的概念。不管是在北京,上海,还是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学区房价格是多少呢?说起来非常,非常恐怖。
水皮看了一下,北上广三市学区房的平均价格是30万/平方米,而且很多好的学校一般在老城区,老城区的老房子往往都是老破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区房的单价也已经炒到了30万左右。
基本上这个价格已经到了人神共怒的地步。各个地方政府一直在寻找解决的办法。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教育局应该讲是挖空心思,出台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极力想平均教育资源。
最近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就挺有意思,根据该办法,2022年起上海每一所不挑生源的初中,原则上都能拿到市优质高中分配下来的名额,最大限度保证校校之间的平等,基本上拉平了各区初中的升学机会。
这样一来,有效地降低了所谓学区房的单独价值。不过在水皮看来,供需是由双方形成的,如果只是从学生上学的角度来各种各样的调配指标,尽量做到公平其实是很难的。
因为优质的学校是供不应求的,生源从需求上来讲是需大于供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供”的角度来琢磨琢磨呢?
定义任何一所学校优质程度的关键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也就是师资构成。水皮想中国都是公立学校,如果在一个区内或者一个市内,让这些优质师资可以在不同的学校之间流动,那么就可能有效地来打破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而造成的学区区别。
水皮不知道这一点有关部门有没有琢磨过,估计他们也琢磨过,但是下不了决心。真正能解决学区房问题的所在,就是在于优质师资的流动。其他的方式都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