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股市分析]1+1是个不等式
提出问题的人显然希望答案是大于或者远远大于2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常识告诉我们,1+1就是等于2,这就是结果。
但是结果重要吗?
过程呢?
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有时候,过程可能比结果更重要。
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中车。
中国中车在合并之前,存在着一个南车,一个北车,都是央企,都归国资委管,都做高速火车车厢,互相有竞争、有比较、有对比,好处就在于市场的营销、技术的进步、售后的服务,包括人才的引进,互相激励;不足之处在于国内市场饱和之后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出现了互相砍价的恶性竞争,权衡利弊之后,南车北车合并成立中车,号称神车。
神车出世之后,南车、北车的股价长期在6元之下,合并消息传出之后,先上12元台阶,再继续狂飙,借助2015年初的牛势,股价上冲到39.47元。先上车的欢欣鼓舞,没上车的或早下车的捶胸顿足,1+1在股市上不是等于2,而是大于600%。但是,现在呢?现在中车的股价又回到了6元左右,神车翻车变灵车,一枕黄粱梦醒,哪来回哪去,1+1的结果就是等于2,而实际的内在效率可能都小于2。
股市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地方,尤其喜欢讲重组的故事。前者有中国神车、中国神船、中国神煤、中国神电,现在又有中国神券呼之欲出。
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两家头部券商重组合并的消息突然又在市场上不胫而走,引来整个板块的骚动,中信建投更是一马当先冲击涨停,大有再创新高之势。即使在两个公司发布澄清公告之后,依然有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盘中反复操纵,坊间反复论证。传谣、辟谣、落锤,总有人相信不是空穴来风,更何况,两家公司都挂中信头衔,两家公司素有渊源,两家公司曾经同题材的确存在过,所以,再传一次又何妨?
中国需要神券吗?
好像挺应景,应什么景呢?应证券市场改革开放的景,从现在起外资可以控股国内的券商,以后还可以独资,面对外资券商的进入,国内窝里狠的券商好像在体量上不是一个等级的,需要组建航母级的券商才能与之对抗。简单对比一下就知道,高盛的收入一年是365.5亿美元,利润是80亿美元,而中信证券一年的收入431.4亿人民币,利润是100多亿人民币,中信建投的收入只有136.93亿人民币,利润55亿左右的人民币,中信和中信建投加起来收入也不过568亿人民币,利润150亿人民币。依然和高盛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更不用说收入的构成和利润的来源,高盛是真正的投行,而中信和建投主要收入还是经纪业务,尽管两家的IPO承销已排数一数二,但加起来也不过71家,实话实说不是一个层次的,因此,重组合并以御强敌只是自欺欺人的玩笑而已。
当然,中信和建投的合并肯定会在市值上超越高盛,中信的市值是3000亿,建投是2700亿,合并是5500亿的庞然大物,而高盛的市值现在不过6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不过4200亿。不得不提醒大家的是这些市值对应的市盈率,高盛是7倍左右,中信是25倍,建投是50倍,相比高盛,中信和建投不是虚胖的问题,而是浮夸和浮肿的相加,这是应对挑战吗?
中信是央企,建投是地方国企,一个属中信集团,一个属北京国资委,整合是有难度的,当然行政命令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如果是市场化行为则难上加难,因为两家都有A股和H股,中信的A股是24元左右,建投的A股是36左右,但是H股正好相反,中信是12港币左右,建投只有7港币左右,原因就在于建投的流通股只有整个股份的十分之一,所以在A股被当做小盘股在操纵,A股是H股的6倍,这样的股价之差没人能出其右,合并是以A股为标价还是H股为标价——以A股为标价,中信的散户不会同意;以H股为标价,建投的股东不会同意,1+1或许永远算不出是多少,不必当真,炒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