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投资失败之后,我基本没有再下重手买过股票,而是转手去投资了物业,中间也有小规模买卖过一些股票、公司债券,在这期间,我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和思考价值投资,也学习了一些技术分析。
我在笔记本上记录了大量的技术分析图形和历史统计数据。在以前,我只会记录财务分析及公司基本面分析的内容。现在我买进股票,会结合技术分析来看。如果技术面走得很差,我是不会买进的,而是会等到技术指标走出来的时候,再买进。
我后来阅读了一个日本人写的《巴菲特密码》这本书,书中分析巴菲特买进的规律,发现大部分时候他并非在股票下跌途中买进,而是在股价稍稍反弹之后才买进。显然,巴菲特也是看技术面的。技术面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确定买点和卖点。下图所示为是富国银行的股价走势图,来源《巴菲特密码》一书。
重新审视思考价值投资,并不是否定价值投资的作用,而是在完善自已实践价值投资的缺陷。我的看法:一个投资理念,如果被大众所普及,必然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说得明确一点,它已经失效了。它被误读、被滥用、被标榜、被吹嘘....最终会消散。
2006年以来的大牛市,为国人普及了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而实际上中间存在很多误读,比如终身持有一家好公司、寻找穿越时间周期的公司.....说法很对、很动听,但却很难在普通投资者身上去实践。
还有更多如我一样的人,很勤奋地运用西方价值投资的规则去实践。然而,当大家都在使用相似方法的时候,这个方法的实际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
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价值投资。投资者只是在发现一些投资机会,这些投资机会是基于理性分析的判断,同时也带着艺术的模糊感觉:有时候是股价低于净现金或账面价值、低PE的烟蒂投资;有时候是看准行业前景、市场规模的行业主题投资;有时候是基于现金流贴现的估值分析:有时候是比别的投资者更专业的行业背景投资;有时候是基于证券市场本身存在的套利机会。
用胡适的话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
投资未来:关于未来的投资和投资的未来
大浪淘沙。长期来看,A股确实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公司,比如贵州茅台、云南白药、上海家化、格力电器等,但也同样存在一些“烂苹果”大牛股。
优秀公司不外乎三点:好管理者、好行业、好产品。“烂苹果”大牛股的出现,不外乎是壳资源,重组题材的炒作。
中国证券市场最初是为国企脱困而建立起来的,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只有自然人股才能上市交易,人为造成了同股不同权的局面。所以,才有了2005年轰轰烈烈的股票分置改革。正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红利,引领了中国证券史上最大的一轮牛市。
股权分置改革,B股转板,包括股指期货等,都是在完善市场规则,但还没有解决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优先股发行问题、注册制度的建立、内幕交易举证制度的建立等。这些恰恰是未来市场迎来牛市的潜力。要相信,每轮牛市,中国式投资都是在政策红利释放下引领的。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未来可能的牛市机会如下:
(1)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重组、借壳、整体上市依然是A股经久不衰的题材。这是每个价值投资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普通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有确定重组预期、但目前没有实施的股票长期持有,前提是你断定他不会烂到退市消失。
(2)国有企业改革是可以预见的未来。但我并不看好央企的改革,我曾经持有过大秦铁路,深刻体会到投资者权益和社会公益之间的矛盾,像这样资源类的、关系到民生的企业,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投资者只能获得合理回报。
我个人更关注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持有充分竞争行业的地方国有公司的股票,前提是这些公司目前的估值是吸引人的,产品有市场竞争力,未来能够释放更多政策红利的。
(3)相对于过去10 年,未来政府在军事上的投资必然会大幅增长,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但糟糕的是,目前军工企业的股票估值都是极高的,业绩却没有体现出来,你只能耐心地去寻找其中屈指可数的标的。
(4)我不知道煤炭、船舶、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什么时候能迎来春天,但我个人认为普通投资者最好还是忘记他们曾经的荣光吧,它们中可能只有少数公司能够脱颖而出。未来的大机会还是在国内消费市场。消费的范畴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食品饮料酒类,服装、珠宝首饰、房产、汽车、旅游、地板、衣柜、貂皮大衣等,都在这个消费的范畴内。
遗憾的是,这个领域整体估值比较高,尤其是食品饮料。我们只能耐心寻找那些被人忽略的细分行业公司,还有那些股价被中短期利空严重打压的好公司。
根据我之前的粗略判断,2014年是投资证券的布局之年,2015年会更好。目前来看基本符合,那么以后呢?随着经济转型、深化体制改革开始奏效,以及沪港通的到来,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增加,未来股票市场会有更好的表现。当然,这个好的表现可能是结构性的,主板表现会更好,创业板可能会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