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洗衣桶中,加勺水,酒点洗衣粉或肥皂,轻轻一搅,顿时可见一桶色彩斑斓的泡沫。这种既诱人又会骗人的泡沫,是只有小孩才喜欢的游戏,因为时间稍过,泡沫必将崩破.大多数成人是不会对这些虚幻的泡沫感兴趣的,但是如果是在股市里,这种泡沫的游戏却让许多人如痴如醉。
据称,最早玩这种股市气泡游戏的是1711年英国成立的南海公司。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储蓄不断膨胀,而投资机会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南海公司宣告成立。其业务范围是在南美经当捕鲸业务.但在公司董事中并无一人精于此道.这所谓的业务不过是个虚幻的炒作题材,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公司发起人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人们急于投资发财的欲望骗取钱财。
在公司成立的最初几年,南海公司先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从政府那里获得了对南美贸易的垄断权,在公众中树立了创利公司的光辉形象,引起了人们购买该公司股票的极大兴趣。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并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使得投资者接踵而至,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该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剧上扬。同年4月.该公司新发行的300英镑面值的股票在一个月内便上升了近一倍,3个月后便除到了1000 英镑以上。由于南海公司以其挡不住的诱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上当者,以致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就像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许多资深的投资者也被这种种假象蒙住了双眼,没有察觉这竟是一个美丽的气泡。直到1720年4月12日,南海公司的董事与高级职员们自己沉不住气,觉得自已公司的股票价格离价值太离谱了,与公司实际的经济前最毫不沾边,因而坐卧不安了,最先带头抛售股票,结果使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顿时一泻千里. 攻瑰色的美梦终于破灭,代之的只是严酷的现实.人们这时才如大梦初醒,人们这时才发现,原来手中那些花花绿绿的股票并不会创造出真正的财富,只是骗子骗钱时给他们开的一张收据, 成千上万的股民惨遭重创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也不由得惊叹道:“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南海公司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可给千千万万的投资者所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估量的后来有人把这一情况 称为“南海气泡”,所谓气泡,就是膨胀容易.破碎也快,这一比喻真 是形象至极。到现在,“南海气泡"已成为一个常用术语,成为股份公司利用投机手段坑害投资者的代名词,“南海气泡”虽然让人刻骨铭心,但对金钱的狂热迫逐往往使人们容易忘记教训,重蹈覆辙。
不久后,同样在英国,有人又开始寻找另一些有投机机会的“南海公司".一些企业的发起人趁机创办公可并向股票市场投入大量新发行的股票来应付这种永不满足的投机渴望。随着时光流逝,新的筹资计划不断产生,从机灵巧妙的一直到荒谬绝伦的——如从向两班牙进口大批公驴(尽管在英国公驴的供应充裕)到使海水淡化这些公司的创立越来越多地含有某种欺诈成分。譬如用:木屑制造木板:建造对付海盗的船只;鼓励在英国进行马匹育种(为此曾有两家公司发行股票);经营人的头发;为私生子建造医院;从铅中提炼出银以及制造永远转动的轮子等等,一个比个更天花乱坠,更富有欺骗性,但每一个都声称有希望发大财,不久这些项目都成了“气泡"、吹起来快.爆破也快——通常在一星期左右。
“若要他火亡.先让他疯狂”.这是题材炒作的“理论基础”。18世纪初,法国也上演了一场题材炒作的“好戏”、法国冒险家约翰,劳成立了专门开发密西西比河的公司,发行了20万股票,每股500法郎。但出师不利,股票发行后不久.该股便跌到每股300法郎。
为了摆脱危机,约翰向公众宣布.半年后.他愿意以每股500法郎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消息一出,立即轰动整个巴黎,许多人竞相购买密西西比公同的股票.连欧洲其他各国的资金也大量流入法园卷入这场“密西西比神话"之中。与此同时,约翰.劳凭借与政府的特殊关系,通过包销政府巨额国债的方式,在公众中树立了极好的信誉,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价格顿时狂升,两年之内,密西西比的股价便涨到2000法郎一股,涨了近20倍,最高时竟涨到每股1.8万法郎。密西西比公可的股票市场总值比法闲企业全部金银储备总值的80倍还多,显然已远远脱离了本身的价值但狂热的投资者早已把这一事实置之度外,只是疯狂地去买股.似乎拥有了这种股票就是拥有了财富本身。据说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当时股票交易是在一条小巷中进行的,沿街的房屋和土地都价格猛涨,当时有一个驼背乞丐,混在交易人群中看热闹.被一个聪明的经纪人看中了他的驼肯,他灵机一动.就租用乞丐的驼背当写字台,他的股票买到哪里,驼背就跟到哪里。一天下来.这个经纪人净赚500万法郎,而驼背人也获得了500法郎的“租金”。第二大,驼背人宜布驼背“租金”提高一半,但租用”者仍然络绎不绝。结果,在整个交易期间,驼背人也发了财。这个故事的真伪无从考证,但当时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交易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气泡吹大了,自有爆炸的时候。不久后,没有业绩支撑的密西西比股票一落千丈,成下上万的投资者血本无归,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