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呈周期性,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影响股价变动的基本因素之一。价格周期性波动按其所形成的循环,可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即从谷底走向经济高峰阶段和从高峰走向谷底阶段。
由于股票市场反映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实际的经济状况、各行各业的繁荣或衰退,是经济循环的领先指标。在周期性经济繁荣到来之前,股价就会逐渐上涨,由慢到快,当周期即将进入危机阶段,股价又会率先下跌。在经济达到高峰时,各行业利润普遍提高,游资不断涌进,成交量也随之放大,股价受到哄抬并直线上升。就在股市牛气冲大时,有远见的庄家根据手中所拥有的资料,综合各种经济现象认为经济已到顶峰了,再上升的幅度极其有限,悄悄地抛售股票。此时,广大散户却继续狂热地买进股票,股价继续仁涨,风险开始形成,并逐渐增加。渐渐地供需发生了变化,对股票的需求由供小于需变为供求相当。上市公司的利润开始下降,股票价格下降,于是很多投资者离场,交易量极度萎缩。有眼光的投资人开始抄底建仓,以等待下一轮的经济好转。
历史上,经济周期性波动对股市造成了很多重大的股灾。1929年纽约华尔街股市大崩溃就是发生在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的时期。当年7月、8月、9月三个月的工业产量以年率15%的速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到10月24日股价开始暴跌,在以后的几年里股价不断下滑,直到25年后的1954年,股价才恢复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这次股市大崩溃之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长达几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这次股价大跌可以说是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前奏,股价的涨跌和经济的冷热兴衰同向发展,而股价的暴跌又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程度。
1987年从华尔街又掀起了一场震惊西方世界的风暴,又是那个倒霉的10月,股价直线下跌,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均出现抛股狂潮,人们担心这次是不是又将重演1929年的股灾,是经济大萧条的前奏,但根据以后的经济发展来看,美国及世界经济并没有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89年4月公布的报告显示,1988年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9%,明显高于1987年3.39%,的增长率,198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1%,大大高于1987年的增长率3.2%,近几年美国及世界经济发展也较平稳,在这种经济大背景下,1929年和1987年股价暴跌的时机完全不同。前者是处于经济由繁荣走向衰退时期,而后者是发生在美国经济从复苏开始走向繁荣时期;这次暴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股市过热后的自我调节,实际经济内部存在着极大的活力。
美国经济在1982年12月摆脱了上一次经济衰退进入回升期到1987年10月已持续了60个月,且这种趋势至今不衰,成为战后和平时期为时最长的一次回升。在发生暴跌的1987年,头三个季度经济增长比1986年同期快,1987年7月、8月、9月三个月工业产值以年率9%的幅度上升,在这种增长势头的带动下,失业率下降,就业人数增加,生产设备利用率上升,工商业购销两旺,正是实际经济这种强大的增长势头决定了股市内部蕴藏了巨大的反弹力量。单以一个交易n计,10月19日纽约股市的跌幅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创纪录的,但是随后数日的回升,尤其是10月23日收市时,道·琼斯指数达1950.75点,比19日回升了212.26点,使得19-23日跌幅9.45%,这与始于1929年,长达4个月之久的股灾有天壤之别。那时,道·琼斯指数从1929年的高峰值381点一直跌到1932年的低峰值36点,累计跌幅超过90%。
由此可见,股价的高低最终是由经济的强弱来决定的、,只要经济是强盛的,股价即使暴跌,也是暂时的。
以上海的股市为例。上海股市历来有政策市、消息市之称。但各种政策与消息,归根到底仍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1993年初,上证指数从1536点的天价回落到900点左右,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一二级市场的扩容导致筹码的供应量过多。但真正的原因,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正进入一个调整时期。银根继第一季度紧缩后,八届人大会议后第二次收紧银根,原材料与交通等项因素严重地制约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能量开始释放,也就是说,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最终导致股市的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