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在人工智能火爆的现在,我想可能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说这句话了。
如今openAI公司不断推出的各种大模型惊艳绝伦,不断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英伟达、AMD、微软、台积电等科技公司才是世界潮流中的主角。
即便是之前因为Galaxy note7连续爆炸而消失的三星,现在也因为人工智能对HBM的巨大需求再次成为人们的焦点。
其实生物一直在我们身边,两三年前大家还在纠结究竟要打哪家的疫苗呢,一年多前还在疯抢检测盒,年轻女性朋友也难免要预约九价HPV疫苗。
这些都是前两次生物科技革命的成果,现在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成果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那就是合成生物技术。
那么,合成生物技术最合适的产业落脚点在哪里呢?
最直接的应用就在各种生物制品领域,这些生物原材料在食品饮料、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等大消费行业应用非常广泛。
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达到53.19亿美元,2024年预计可以扩大到188.85亿美元的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24%,市场扩张非常迅速。
尤其是下游应用量最大的食品饮料、农业和消费产品成长性更强,市场复合增长率超过40%,成为未来成长最快的细分市场。
就说这次引发合成生物浪潮的透明质酸,现有生产工艺生产的透明质酸每公斤价格高达几万元,之前让广大爱美女性钱包瘪了很多。
现在江南大学通过合成生物技术,能够把透明质酸价格降低到每公斤几百元,这简直是给广大爱美女性发福利了。
和透明质酸属于相同类型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行业也是接下来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安迪苏也正是国内最大的蛋氨酸生产企业。
那么,公司目前有哪些亮点呢?
安迪苏,公司产品主要是动物营养添加剂,是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全球六大维生素A供应商之一,在全球动物添加剂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蛋氨酸是唯一含硫的必需氨基酸,90%产量用于动物养殖行业的饲料添加剂,是动物饲料中第一限制性必需氨基酸。
现有的天然饲料中的蛋氨酸含量普遍不足,所以饲料中往往需要额外添加合成的蛋氨酸,这样也能节省约40%的饲料需求,养殖企业经济效益明显。
第一,扭转不利局面,净利润确认反转。
2023年,欧洲能源危机导致成本上升,以及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双重影响,公司全年业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不过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在产量增长、价格反弹、原材料和能源成本降低等多种利好刺激下,公司业绩逐步改善。
2024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0.90%,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185倍,彻底扭转了2023年净利润下降的不利因素,社保基金也在一季度继续增持股份,看好公司接下来的表现。
第二,公司毛利率重新恢复高水平。
前期业绩波动期间,公司毛利率出现了一定的下滑情况,随着市场竞争格局好转带来的价格上涨,毛利率逐渐恢复。
2024年一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重新恢复到30%以上,已经恢复到2022年年初的高水平阶段,并且随着产品价格进入上涨,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第三,继续扩大产能,冲击全球第一宝座。
目前公司拥有55万吨液蛋产能和10万吨固蛋产能,已经坐稳全球市场第二的位置。
不过公司没有满足现有地位,已经在泉州新建15万吨固体蛋氨酸产能,预计2027年全面投产,到时候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能企业,掌握行业话语权。
那么,未来的竞争看点又有哪些呢?
首先,行业技术壁垒较高,外部潜在竞争者很难进场竞争。
目前,蛋氨酸行业中95%以上的产能来自于两种主流的化学合成方式。
从大规模生产技术来看,这些合成工艺的步骤复杂繁琐,而且原材料和一些中间产物有较高的化学毒性,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导致全球主要企业只有9家。
由于要面对这种特殊的生产情况,行业外企业如果想建厂生产需要额外的报备流程,客观上使得蛋氨酸行业出现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其次,全球市场寡头竞争,公司地位得到加强。
正是潜在的外来竞争者进场并不容易,蛋氨酸行业寡头垄断局面明显,产能集中。
2023年全球蛋氨酸产能大约235.7万吨,主要集中在赢创(58万吨)、安迪苏(折合59万吨)、新和成(30万吨)、诺伟斯(折合26万吨)等四大企业手里。
可以看到,四家企业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寡头竞争格局,有利于现有厂商保持优势地位。
第三,市场供应开始出现紧张,价格进入上涨周期
也正是行业寡头格局明朗以后,几家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变得理性,不再像前几年那样激烈的价格战,未来市场定价权将会是寡头定价的局面。
进入2024年以后,行业主要生产企业纷纷停产检修,3月份的蛋氨酸价格已经从2023年谷底的1.6万/吨上涨到2.2万/吨,相比11万/吨的历史高点,还有非常大的上涨空间。
同时,蛋氨酸在添加剂行业的刚需特性能够保证需求市场的稳定性,即便是价格上涨,我们暂时也不用过多担心市场快速减少。
第四,合成生物技术未来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行业已经有合成生物技术生产蛋氨酸,生产条件简单,生产成本便宜,产品生产稳定性也很好。
只不过生产效率没有丙氨酸那么高,因此暂时只有部分厂商保持小规模产能,行业还没有出现大规模应用,新技术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
一旦合成生物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行业现有厂商有望凭借市场寡头地位,以及销售渠道成为最受益的潜在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