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还不到10%,下一代汽车,飞行汽车就要量产了。
近日小鹏飞行汽车亮相2024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该车采用了众多前瞻“黑科技”,可以在陆行模式与飞行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这种三维立体的出行方式,在展会上引来广泛关注。同时这也是小鹏汽车首次亮相国际舞台,并划于2025年量产交付。
消息一出,带动了飞行汽车相关产业链的一波上涨,那今天给大家挖一挖,飞行汽车的这波上涨成色如何?
什么是飞行汽车,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飞行汽车实际上是一种统称,指的是既能在空中飞行又能像汽车那样在陆地上行驶的两用交通工具。
目前,飞行汽车的产品路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采用陆空一体设计,而另一类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简称eVTOL,它不具备陆行功能。
其实飞行汽车的历史已有很多年,早在80年代,波音公司就试图打造一款廉价的飞行汽车,采用陆空一体设计。
这辆车的动力系统是由一个燃气涡轮发动机和直升机传动轴构成。不过该项目在烧掉600万美元后夭折了。
原因的是当时的技术还有些落后,但随着电气化时代的来临,电机的功率密度开始超越燃油发动机,飞行汽车开始快速发展。
就像目前,飞行汽车技术中主流的eVTOL,是伴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而来。
其关键环节三电技术、物联网技术、自动驾驶系统以及轻量化材料都已被新能源汽车攻克。
与飞机相比,eVTOL更像是直升机,可以直接起降,不需要超长跑道,灵活性高,且可远程驾驶或自动驾驶,操作轻松。
从使用场景看,eVTOL的应用场景是人口密集的城市,200公里以内,点对点的交通运输。
这极大降低了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当今地面交通遇到瓶颈的情况下,地下交通基建成本太高。
另外汽车自动驾驶方向也非常烧钱,并且还无法解决复杂的路面交通。
而以上问题对于飞行汽车来说,根本不算事。就单看“通勤效率”,飞行汽车公司就算过一笔账。
从曼哈顿到肯尼迪机场里程为26km,耗时55分钟,费用约64美元。而飞行汽车的费用仅为36美元,耗时仅需5分钟。
主要原因是飞行汽车使用电力驱动,因此运营成本远低于燃油。
数据显示,飞行汽车高速巡航情况下百公里耗电可降至31度,按照0.6元一度电计算,百公里成本约18元。
同级别的燃油小飞机百公里油耗在10-15L,按照9元/L计算,百公里成本在100元上下。
因此研究机构预测,2040年全球的飞行汽车将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面对一个即将形成的万亿市场。
全世界已经超过200家企业参与研发,研发金额已接近20亿美元。
由于飞行汽车供应链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大部分重叠,因此较多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可以轻松转型到飞行汽车中。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飞行汽车eVTOL的上游材料部件供应和整机制造。
那么飞行汽车目前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有没有订单落地?
目前飞行汽车面临的发展阻碍,主要有成本、资质、技术、安全四个方面。
成本角度看像上文提到的36美元的费用应该是基于“飞行汽车大规模量产的前提下”。
后面还要考虑折旧、保险、停放、审批等成本。买过新能源汽车的都知道,目前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阻碍在于“保险”费用过高。
如果未来飞行汽车真的普及,保险公司估计会吓破胆。到时候只能出现“买得起开不起”的尴尬局面。
而资质方面,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目前仅有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特殊适航证书,允许其用于展览、研究和开发等有限用途。
这意味着,飞行汽车并没有获得“正式的适航证书”,连飞行资格都没有实现。
据了解,航空器适航证书,非常复杂,有三本。分别是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单机适航证(AC)。
三本证全都拿齐了,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获得了适航审批。而目前飞行汽车连规模化量产都打不到,所以这个领域的适航审定是空白的。
另外监管也是问题!以飞行汽车eVTOL为例,应该规航空部门管辖,但“地面塔台到航线这套体系”却无法检测飞行汽车eVTOL,根本不是一个系统。
而一旦飞行汽车eVTOL发生意外,干扰的其实又是地面交通,这又涉及到多部门协同监管问题。
再从技术层面看,电池的能量密度只能支撑飞行汽车eVTOL飞行20分钟左右。并且电池已经占了飞行汽车eVTOL重量的40%,提升空间有限.
最后是安全问题,飞行驾驶技术与开车技术相比,提高的不是一点半点,飞行驾驶门槛高。即便未来智能驾驶出现,一旦出现事故,在高空的生还率也很低。
而飞行汽车面向的又是高端人群,这类群体厌恶风险,最好的例子是北京到上海的飞机票,比京沪高铁票便宜。
即便飞行汽车造出来,很多高端人群也不会买账!另外在订单方面,国内飞行汽车在手订单仅为100台。
所以无论是政策层面的空白,安全隐患,还是当下的技术瓶颈,都预示着飞行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再看飞行汽车目前的龙头股,光洋股份主营业务为汽车行业,主要以轴承产品为主。
虽然获得了小鹏汇天
的试点,但小鹏飞行汽车量产还需到明年,另外订单仅为100台,短时间业绩并不会受到飞行汽车的带动。
并且作为机器人、新能源车、飞行汽车这种高端行业制造的上游公司,销售毛利润较低,仅有6%左右,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根本不像一个科技型公司,倒像是一个下苦力的加工厂。但最近股价在6天内涨幅达到58%,泡沫正在放大,注意风险。
总的来说飞行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但技术、安全、资质、成本这四个角度依然存在较大瓶颈,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而相关飞行汽车的上游零部件公司,有“蹭风口”的嫌疑,还需投资者冷静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