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旅游,持续火热。
2023年四季度以来,在消费领域,除了华为汽车带动的智能汽车火热外,就是冰雪游了。
数据显示,2023年的“双12”期间,冰雪游相关的产品销量同比大增超3倍,全国滑雪场门票预订量更是比2019年增长150%。
再加上近期哈尔滨的爆火,有望带动春节期间旅游产品订单同比增长超16倍。
这其中,涉及冰雪游的大连圣亚、长白山等上市公司被格外关注,被称为“冰雪旅游第一股”的长白山,市值更是一周时间攀升了60%。
2023年以来,旅游消费复苏的势头非常快,要高于茅台、山西汾酒等引领的白酒行业。
数据显示,2023年中秋、十一假期,国内旅游人数突破8.26亿人次,同比大增71.3%,并且比2019年增长4.1%,实现了全面的恢复。
仅仅十一的8天假期,乌镇游客数量达到41万人次,同比大增254.71%,甚至同比2019还要增长不少;黄山旅游游客19.2万人,同比大增长85.18%;天目湖游客77.74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46.97%;长白山主景区游客突破16.65万人次,同比大增141.8%。
在旅游快速复苏的推动下,旅游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得到了快速修正,桂林旅游、宋城演艺、黄山旅游、峨眉山等上市公司也是均实现了大幅扭亏。其中长白山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更是达到1.52亿元,同比大增700%,不但扭转了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利润还创了十年来新高。
和泰山、黄山、衡山、峨眉山等一样知名,长白山对大多数人并不陌生。
长白山被誉为全球的"天然博物馆",拥有全世界最好品质的冰雪资源,也是首批5A级景区。
在旅游复苏下,尤其是冰雪热潮下,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冰雪季旅游人次有望突破5.2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7000亿元。其中东北地区作为冰雪游的核心区域,到2025年的冰雪旅游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作为“冰雪旅游第一股”的长白山,让不少人看到了较强的业绩弹性空间。
那么,果真是这样么?
我们看公司的成长性,主要看量、价的逻辑,对于长白山,主要存在几个限制因素。
第一,旅游红利弹性小。
长白山景区分为北坡、西坡、南坡三个景区,通过这三个地方都能到达山顶的天池。
但是上市公司长白山,却并不运营长白山景区,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客运。也就是,游客达到山脚下后,需要花钱坐公司的客运车辆达到景区门口,再买景区门票进去。
从公司的2022年营收结构看,客运业务营收占比超过了60%,是公司的核心收入和利润来源。
目前上市公司长白山已经拥有长白山三个景区道路运输的独家经营权,也是长白山保护区唯一获得景区外环长白山旅游快线的企业。
所以,上市公司长白山算不上旅游企业,是运输企业,享受不到景区门票的红利,只有微小的管理费用。
并且客运行业是毛利率低的行业,涨价也很困难,优势就在独家经营权上,别人干不了。
第二,量增受限。
尽管上市公司长白山是做客运的,但依然要依靠长白山的游客数量。
但是景点类旅游景点,在游客数量增长上,有非常明显的限制。
一个是景点类企业都有最大承载量,像泰山、黄山等,游客再多,一旦到了最大承载量就限制进入了。
一个是时间错位,游客主要集中在每年的那几个长假,平时想要提高游客数量基本不可能。
假期集中加上最大承载量,限制了景点类旅游企业的增量。当然这是所有景点类旅游企业的共同难题。
对于长白山来说,景区北坡、西坡、南坡最大承载量合计约3万人/日,而即便是2019年的时候日均游客都不足7000人次。如果提升到最大承载量,也是不小的增长。
那么,难道真的会有提升么?
这个也比较难,通过数据我们发现,2013年以来吉林的旅游人次增长都非常不错,旅游市场还是很火热的。作为当地的核心景区长白山应该能享受到红利。
但是我们发现,上市公司长白山的旅游人次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的局面,这也导致公司的业绩从2013年以来也没有增长,每年的净利润一直在6000万上下,并且2015年以来还出现了阶梯式下滑。
在过去旅游持续大火的年份,都没有享受到红利,现在更比较难了。
第三,成本压力较大。
公司在量、价受限的同时,却依然要面临成本端上涨的压力。每年的车辆维保、人工成本攀升等等,在持续挤压利润空间。
这个从公司毛利率上就能看出来,我们抛开特殊的三年,上市公司长白山在旅游正常的年份,毛利率从2016年一直在下滑,这就是成本端对利润的拖累,并且这种成本的压力一直存在。
第四,外延业务进展慢。
公司立足客运业务,近些年来也尝试拓展温泉、酒店、冰雪项目等,尤其是温泉方面,公司拥有长白山北景区聚龙温泉独家采矿权。
但这些业务均进展非常缓慢,营收占比迟迟提不上来。就在2024年1月4日,公司公告也称,目前公司冰雪项目收入营收占比非常小。
所以,长白山中长期依然面临量、价的限制,并且成本端上涨的压力还在持续。公司不具备成长性,业绩爆发的阶段性因素明显。
当然,这也是所有景点类上市公司都面临的难题,导致旅游行业费海沧的特殊,不具备成长赛道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