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就是在不停地否定自己,对自己过往的认知进行否定。
对白酒的认知经历了很多阶段,分析的角度经历了从白酒企业数据到白酒行业数据,从到白酒文化到行业供给,从白酒工艺到政策调控的转变。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不信命,说明悟性太差”。白酒行业有这样的盈利能力和股市表现,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成就的结果。
其他行业是否具备白酒的这些条件?个人目前没有发现。白酒生产技术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白酒的诞生与流传本身也是中国特色。
一、当初为什么关注白酒行业?
开始看白酒行业是因为它相对简单。
第一,白酒产品简单,商业模式也简单。
白酒是日用消费品,平时就能接触到;而且白酒不像科技股那样整一堆高大上的名词。从盈利模式看,基本都是按照“采购——生产——销售”这样的流程,不像互联网企业,连收入的确认方式半天都搞不明白。
看白酒的第二个原因是它的报表简单。
我们需要评估企业的资产质量。对于拥有大量商誉、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衍生资产的企业,我一贯的做法是敬而远之。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太难把握了。难道我们研究的企业越复杂,赚钱的概率就越高?可能是吧。但是我们研究简单易懂的公司也能赚到钱呀。
此外,白酒这样的行业,在生产的过个环节都采用传统工艺,技术更新慢,这意味着它的不确定小,而风险正是来自于不确定性。
当然白酒行业的盈利能力也是秒杀其他行业的。
之前在文章里写过白酒行业与其他行业财务数据的对比。行业连续多年毛利率大于70%、净利率大于30%,这样的行业实在是太少了。
白酒行业利润高,答案在供给量上,下面我们会从政策和生产工艺的角度做详细说明。
二、从过往的政策调控,看白酒供给
近来发现卖小吃的小摊贩多了,可能是因为行情不好,大家都出来摆摊补贴家用。但是消费量也就那些,同质化的小吃供给量增多的时候,就要产品降价打价格战了,进而拉低多数商贩的利润水平。
其实上面的闲聊是在介绍行业利润水平的影响因素——行业竞争强度。在行业增长率不高、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的时候,行业竞争强度大,利润水平就会降低。
那么,白酒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吗?
个人观点是,白酒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白酒供给量不会大幅增长。为什么白酒长期盈利能力好?供给量短期内不能大幅增长,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⒈政策对白酒供给的影响
国家产业政策限制了新增产能,使得白酒生产企业的现有产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白酒供应的增长较为稳健,不会大起大落。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段话有没有感觉,没有的话我再补充几段话——它们都是公开资料招股书里的内容。
⒉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利于名优白酒生产企业发展壮大
国家产业、税收、土地、市场准入、流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型白酒生产企业增长空间乃至生存空间,名优白酒生产企业凭借其综合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白酒企业数量减少,白酒供给减少,这跟煤炭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
⒊生产资质壁垒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实行白酒生产许可制度,经过多年的调整、健全,白酒行业的生产许可体系已逐步完善。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药监局先后在《白酒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中规定了白酒生产企业应当取得生产许可并符合相应条件。
尽管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国产业政策不再限制白酒企业新增建设,但为遏制白酒行业的不正当竞争,目前我国对于白酒生产许可资质的发放仍然采取较为严格的控制措施。上述政策加大了其他企业进入本行业的壁垒。
⒋政策推动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实施后,白酒流通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结合国家质检总局严格执行白酒生产许可证制度,小型白酒生产企业将逐步被淘汰,名优白酒生产企业将因市场空间净化而受益。
下图是2001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白酒产量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2017年后白酒产量就一直在下滑;但是我们知道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的名优酒企的收入利润都是增长的。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并且头部企业还可以进行产品提价,销量增长不明显,但是利润增长快。
三、从白酒的特有属性,看白酒供给
白酒的很多特点也决定了它的供给量不可能大幅增长。
⒈白酒无法快速批量生产
凡是能够大批量机械化生产的,价格都容易被打压。近几年我们感触最深的例子可能是口罩的生产。口罩产能不足的时候,我们花钱也买不到;产能跟得上的时候,10块钱能买一大包。但是白酒特别是中高端白酒,显然不是口罩这种可以靠机器大批量生产的商品。
根据洋河在招股书里的说法:
白酒产品的很多生产环节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无法完全依赖定量指标,需要合格操作人员的全程参与和控制;工艺技术的延续尚未完全抛弃师徒传授方式;白酒生产需要经历糖化发酵、陈化老熟等特定周期。
因此,白酒很难作为工业化标准产品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快速批量生产,中高档白酒尤其如此。
⒉白酒品牌是时间的礼物,无法复制
时间是消费品企业最牢不可破的护城河。
在过往的历史中,贵州茅台存在过,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存在过,这些品牌是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不是花钱就能立马买到的。
特别佩服洋河招股书里这段话的描述:
除了居民外出用餐因素外,商务往来、公务活动等社会交往活动也是餐饮业重要的客源。请客吃饭通常是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而我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之说,白酒在餐饮活动中充当了人际关系润滑剂和感情催化剂。
“人际关系润滑剂”和“感情催化剂”,可以说是很形象了。用茅台能办成的事,用二锅头就不行;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
3、影响白酒产量供给的其他因素
白酒生产工艺使得白酒无法快速扩产。
比如高端酱香型白酒对于储藏时间有着较高要求。
当年蒸馏产出后的基酒被称为新酒,新酒至少需要储藏三年以上才可进入勾调环节,经勾调包装成为成品酒后,再经过半年左右的储藏期后,可使其口感变得更加柔和丰满。
白酒生产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也使得白酒无法快速扩产。
“离开茅台镇,再无茅台酒”,都快被人们说烂了。白酒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产品,其酿造与当地水质、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受到特定自然资源的制约。
我突然想起桃李面包旗下子孙公司的分布。
公司在全国有20个生产基地、37家子孙公司,在全国分布广泛;同时这也意味着面包生产的地域限制低,多数省份都能生产面包意味着行业进入壁垒低,供给量增长比白酒容易的多。在此情况下,面包行业的利润水平自然也不会很高。
四、站在宏观调控的角度看白酒
税收;粮食政策;产业政策;生产许可制度;流通管理制度;环保政策等,都是我们分析白酒行业的关键词。
就拿税收来说,通过贵州茅台的现金流量表,我们就能知道贵州茅台挣的钱主要分给了谁。现金流量表,也是企业的资金分配表。
2021年,贵州茅台“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77.46亿元;
公司“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100.61亿元;
同时,公司“支付的各项税费”达到了446.10亿元。
2021年,贵州茅台营业收入1,094.64亿元,规模净利润524.60亿元;2021年,贵州茅台分红约270亿,与400多亿的税费相比,还差了100多个亿呢。
让我们重温一下经济学中有关宏观调控的概念: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也即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
宏观调控的对象范围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总量,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目的是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以保证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个人一点浅薄的认识——为什么相比于其他行业,白酒更适合宏观调控?
这是因为白酒完全是中国特色,白酒生产技术完全掌握在我们中国人手里。其它的行业,且不说什么高精尖的科技行业,哪怕是种猪种鸭和种鸡,我们都得从国外进口。
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很能吃鸡,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原种鸡种源控制于欧美少数几家育种公司手中,中国所用的祖代种鸡均需从国外进口。但是白酒不一样,白酒自古就是中国自给自足有生产自主权的产品。
五、站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看白酒
如果说前些年的政务消费以及近年来商务消费、个人消费是白酒企业行业发展的“天时”的话,那么中国特色土壤就是白酒的“地利”,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政策的推出、我们的酒文化等就是“人和”。
当然,白酒行业发展到今天,也离不开它自身具备的属性,比如生产周期长、机械化水平不高、具备社交属性等等。如果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外因,那么白酒自身的特点则是内因,成就一件事,外因和内因都不能少。
这篇文章是从上周开始着手写的,参考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郎酒和洋河的招股书,以及万得资讯和“同花顺iFinD”中的相关数据。
刚好今天茅台股价跌至1501.28元,大盘也在3000点保卫战中失守。一个国家股价最高的股票竟然是白酒,而不是高精尖的科技股,这多少有点尴尬。换个角度看,毕竟白酒是中国特色,或许哪天哪个行业能像白酒这样独立自主的时候,也是股王易主的时候了。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