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差别是什么?
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差别在于,机构的资金量大,能够保证在每只新股中获取接近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而对散户而言,则不确定性较大,中签几率可能远远超过平均水平,也可能为零。不过,如果散户能持之以恒地打新股,不要因几次失败而轻易放弃,收益水平也可以不断接近平均水平,运气好的话,还可能获取超额收益。
机构散户化在股市之中提起的较多,而散户化市场也是中国股市面临的现状之一,大多数人都认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去散户化是市场发展过度的必经之路。那么到底何为散户机构化?散户和机构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什么是机构散户化
所谓“机构散户化”,是指在中国资本市场,本应深耕于长期价值投资的证券公司、基金、私募等金融机构,却呈现散户化的操作行为“追涨杀跌。”
在A股市场中,其结构性问题除了IPO受到过多行政调控之外,仍不乏出现机构投资者逐渐散户化的投资趋势。
中国股市投资者结构中最大的特点是散户占比高、机构投资者占比低。根据上交所2014年统计年鉴,散户在交易额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机构投资者仅为15%。而按A股自由流通市值计,据海通证券的统计,散户所持市值占比超一半,而公募、私募、保险社保、券商等机构投资者所持占比相加仅22.5%。
散户与机构投资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专业性高低、操作的理性与否、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许多人援引美国股市的经验表明,散户占绝对主体的市场较易发生资本动荡,而机构投资者可以更多致力于长期价值投资。
在“机构市”的市场变局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去散户化”。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也并不意味着对散户的驱逐。机构投资者日渐壮大,为散户进行专业理财,是成熟市场的必经之路。
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个体散户日均成交量仅占总体成交量的11%,其中超过1万股的大单中90%是在机构与机构投资者之间进行的。美国股市从1950年开始逐步“去散户化”,其中原因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使得美国散户愿意将资金交给机构管理,散户直接参与股市的动机减弱。
“去散户化”应该是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双赢的局面,是散户主动自愿投资基金、信任“专家理财”的过程。
而在“去散户化”过程中,基金只有建立起强烈的信托责任,投资理念成熟、投资研究深入、投资收益稳定,以责任感让个人投资者放心,以较高且稳定的投资收益回报投资者,投资者才能放心地将资金交予基金管理。“去散户化”的前提,是基金尤其是公募基金建立信托责任。
由于股市中散户数量庞大,市场波动通常与散户是分不开的,市场情绪化问题也难以掩盖,股灾的发生有时与机构散户化也有很大关系,而在去散户化过程中,将会是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