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出在中国平安。
老实说,平安的年报数据相当亮眼,2017年净利润超过900亿,同比增长40%以上,双双超预期。
你可能觉得净利润增速才40%好像不怎么样,跟那些动不动就翻倍的根本就没法比。
要知道,这可是一家AB股总市值8000亿的超级巨无霸,在两市所有股票中排名第六。
排在它前边分别是是工商银行、中国石油、农业银行、贵州茅台和中国银行。
这五家公司,贵州茅台是白酒行业的绝对独角兽,净利润增速也仅仅比平安高10%左右,另外四家的净利润增速加起来都没平安高。
而且,中国平安今年一季度的保费同比增长20%以上,业绩也有保证。
顶着如此纽币轰轰光芒四射的业绩,然后平安就高开低走了。
老铁应该记得在去年10月初,我说过四季度我非常看好保险板块,之后平安就一股劲涨了40%多,其实这就是对平安年报业绩的预期。
这个市场,总有人能比你提前了解上市公司的变化,要么靠内幕消息,要么靠真材实料的分析,当他们知道这些变化的时候,就会比你先行动。
然后,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点,越来越多的人杀进去,股价越来越高,直到年报发布的这点,利好兑现,大家一哄而散。
表现在股价上,就是见光死。
很多人觉得见光死是因为主力坑你,实际上并不是,包括主力在内的资金比你更敏感,仅此而已。
你也可以理解成这就是散户天性:后知后觉。
绝大部分人炒股都是兼职,没有精力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业绩变化、经营状况等等事情,但你不研究这些,你就读不懂公司。
有些人选择走捷径,听故事。
确实,故事能让你假装读懂了一家公司,但这仅仅是盲人摸象。
就像所有人一说到人工智能就想到科大讯飞,但你知道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人工智能业务对这家公司的业绩提升有多少?未来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什么规划?
等等这些问题搞不清楚,你觉得你能读懂公司,能像主力一样敏感吗?
对散户而言最靠谱的方法:读研报。
这是全国所有券商给散户最大的福利,但真正在用的人很少。
你可能会说这些研报都不行,都是和机构合起伙坑散户的,研报一出,股票就跌。
这种人,我不知道你的童年有过什么悲惨的经历,为什么总觉得全世界人都憋着劲害你。
券商的研报很多都是拿来卖的,写的稀巴烂,吹啥啥跌,谁还买?
研究员也有压力,也不敢乱搞。
更重要的是,你之所以觉得券商的研报没用,是因为出发点不同。
研报只是告诉你上市公司现在的估值是否合理,高估还是低估,你想要的是股票能不能涨,这是两码事。
比如我,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纽币,全天下没人比我写的纽币,但是现在看的人很少,说明我写的东西被低估了。
但是,依旧踏马德没多少人看。
当一家公司被低估,同时市场有认同估值这个投资理念的时候,它的机会就来了。
你能搞清楚这一点,就能从券商的研报里挖出很多金子,像这几年我撞上的好股票,比如2012年底的贝因美、2014年初的大智慧、2017年的青岛海尔、中国平安,都是这么来的。
尤其推荐你们看各家券商的深度研报,能把一家公司掰开揉碎的给你讲它的前世今生,基本都是按读者是弱智的这种思路写出来的,力求只要认字儿的都能看懂。
看完一篇深度研报,你基本就能完完全全了解这家公司当前的情况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
重点推荐三家券商的研报:中金、中信、申万。
重点推荐两家券商的行业研报:安信的有色、西南的医药。
重点不推荐看的机构的研报:天相。
炒股时间越长,越有一种感触,这也是个卖力气的活儿。
很多人进入股市,都是觉得这里赚钱简单,随随便便买一只,放着不管,跌了就拿住,涨了就卖,什么都不用付出就赚钱。
这无异于你把钱扔大街上然后期待第二天回来它变多了,怎么可能?
这么想的人越来越多,这类资金也就越来越多。
于是,愿意投入精力的资金,开始收割这些大街上的资金。
割韭菜就这么来了。
道理很简单,就算你加盟一个电视购物上的小吃车都要研究研究怎么做才能赚钱,凭什么股市的钱就这么好赚?
能拿着闲钱炒股的都是聪明人,想赚他们的钱,要么你自信比他们更聪明,要么你比他们更勤奋。
让我们一起在股市里勤奋的割韭菜。
行情没大事儿,大盘没有脱离近期的震荡箱体,创业板虽然连破两条均线,但也没改变当前的中期趋势。
黄金尾盘异动,可能是担心后半夜美联储加息,这是典型的情绪化行情,没有持续性。
有些人担心美联储加息,理论上确实是利空A股,但实际上并如此。
我统计了过去5次美联储加息A股的表现,几乎没有任何关联。
说白了,美联储加息这事儿就像斗地主抓了两万四个二剩下全是大连子,对家儿都知道你有多牛逼,全都提前认输了。
操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