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资本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选择何时披露指标成为当前首要问题。就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其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经过国内权威机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发展潜力较大,极具创新型的企业不存在融资困难问题,但是其他多数企业和上市公司仍然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总的说来,在当前融资融券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盈余越高,上市公司市场化越高,对于公司内部盈余的抑制作用愈加突出,反之则效果不明显。由此,本文就融资融券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一、上市公司融资融券是什么意思
融资融券交易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
上市公司融资融券交易与普通交易方式对比:
1、保证金要求不同。
投资者从事普通证券交易须提交100%的保证金,即买入证券须事先存入足额的资金,卖出证券须事先持有足额的证券。而从事融资融券交易则不同,投资者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进行保证金一定倍数的买卖(买空卖空),在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上涨而手头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并在高位卖出证券后归还借款;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下跌而手头没有证券时,则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并在低位买入证券归还。
2、法律关系不同。
投资者从事普通证券交易时,其与证券公司之间只存在委托买卖的关系;而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时,其与证券公司之间不仅存在委托买卖的关系,还存在资金或证券的借贷关系。
3、风险承担和交易权利不同。
投资者从事普通证券交易时,风险完全由其自行承担,所以几乎可以买卖所有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品种(少数特殊品种对参与交易的投资者有特别要求的除外);而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时,如不能按时、足额偿还资金或证券,还会给证券公司带来风险。
4、交易控制不同。
投资者从事普通证券交易时,可以随意自由买卖证券,可以随意转入转出资金。而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时,如存在未关闭的交易合约时,需保证融资融券账户内的担保品充裕,达到与券商签订融资融券合同时要求的担保比例,如担保比例过低,券商可以停止投资者融资融券交易及担保品交易,甚至对现有的合约进行部分或全部平仓。
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而相关的融资融券业务最初开始于2010年,随后,我国证券市场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卖空机制的消失,正式宣告信用交易时代来临。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前融资融券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为上市公司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主要研究方向。融资融券在国外出现的时间较久,经过了数十年的研究和完善,已经取得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针对卖空机制以及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研究认为,卖空机制会促使投资者对于盈余质量提升重视程度,并进一步阐明卖空机制对于盈余管理有着较为突出的抑制作用。故此,应以我国上市公司市场环境以及公司内部治理现状为切入点,合理有效地评价盈余管理效应。
二、融资融券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概述
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国外学者理论研究为基础,以代理冲突框架为切入点,对上市公司治理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上市公司内部各个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但是就当前我国市场发展现状而言,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更多是倾向于管理层的选择,在市场上的信息无法全面、真实的反映公司实际经营状况,成为当前市场体制改革中主要的问题之一。
从上市公司管理层面来讲,投资者对于公司经营和发展信息获取渠道受到限制,只能通过公司为其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解,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实与否,机构投资者无法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者,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公司的同谋,对于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来谋求利益,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的问题视而不见。此外,由于股权机构设置的不合理,致使公司的股东难以获得有效的制约,大股东拥有经营权,对公司进行控制,运用一系列手段操控公司资金和资源,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是加强市场监管的主要表现,他不仅能够提升公司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盈余质量,同时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消息的传播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如果上市公司内部采用盈余管理方式来谋求利益,一经发现,必然会对企业整体形象造成沉重打击,在资本市场上失去其他客户的信任和支持。由此看来,融资融券是当前加强市场监管的推动力,需要针对此类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经过对当前我国盈余管理研究侧重方向调查得出,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融资融券的市场效率影响方面。
(二)相关理论研究
(1)国外研究
对于盈余管理研究,国外起步较早,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已经取得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卖空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卖空机制对于信息传递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公司经济效益,上市股票价格会不断变动,所以,市场会因此受到影响产生波动。卖空机制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盈余管理伴随着卖空成本增加而逐渐增加,反之则减少。如果存在卖空机制情况下,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会对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的机构投资者对于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于财务会计有着较高的敏感度,能够通过不同渠道去了解上市公司内部尚未公开的信息,加之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信息披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公司内部管理层的违规操作。
(2)国内研究
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直到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相关研究才获得丰富和完善。国内学者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卖空机制对于市场波动有着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融资融券管理对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调整起到的作用不明显,徐宏伟等人通过DID研究法对融资融券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融资融券仅仅在一定程度对于上市公司股票定价效率产生影响,该项业务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市场经营风险。总的说来,当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融资融券同市场波动和股票定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而对于能够有效抑制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较少,基础过于薄弱,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研究假设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状,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管理行为认知程度偏低、惩处力度不高等问题,加之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谋取私利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投资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造成严重侵害。融资融券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卖空机制的空缺,加剧了管理层盈余管理风险,相应的机构投资者对于财务敏感度也会随之提升。
假设1:在融资融券业务推出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降低,较之尚未进行融资融券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更低。
融资融券业务作为一种新式业务活动,投资者需要充分掌握金融工具,了解市场环境的波动情况。其一,金融机构是融资融券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在业务推广中,有助于为投资者提供更详细的操作流程,提升对融资融券业务使用效率。就融资融券业务推广范围来看,多分布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其二,融资融券业务在推广中,对于投资者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证券资产至少60万元,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越能够满足投资者更多的要求。总的说来,市场化程度越高,相应包含的公司经营管理信息越多,内部未公开的消息越少,这种情况明显能平衡利益相关者和上市公司的信息对称程度,降低利益相关者在获取信息时需要消耗的成本,对于强化上市公司内部盈余管理的监督力度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从而能够切实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抑制盈余管理。
假设2:区域市场化程度越高,对于抑制上市公司内部盈余管理的作用愈加突出。
总的说来,就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由于股份制的特性,占据股份最多的投资者往往对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有着决定权,其他各个股份对其难以起到有效的制约,而在公司日常经营中,大股东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侵占小股东的利益,已经成为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基于此,上市公司内部盈余管理程度愈加突出,如果在这个时候推出融资融券业务,对于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将会更加显著突出。
假设3:上市公司股权制约程度越小,相应的融资融券对于盈余管理抑制作用越小,对于市场环境的依赖程度越高。
(四)实证假设
2014年底统计得出我国融资融券标的公司共有900家,结合其他客观因素选择758家融资融券作为样本公司,去除净资产为负、财务数据丢失的观测值,并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些变量因素。
(1)描述性统计
表1中主要通过对变量的均值、中位数以及标准差等研究和分析,其中DA主要是指因变量,SIZE、LEV、Q和ROA是指控制变量,但是样本检验后可以发现总体盈余管理水平偏低,并无明显差异。
(2)相关性检验
将所选取的样本公司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对融资融券名单前后的公司盈余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如表2。
由此看来,经表2相关性检验后,上市公司成为融资融券标后,盈余管理水平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均值和中位数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两组在盈余管理程度上未发现明显差异。总的说来,股权制约是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环境好坏的主要依据,直接影响着融资融券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能否更好的发挥原有作用。另外,上市公司所在区域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公司治理程度的客观因素,对于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依托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是否完善。所以,该检验结果同上述的研究假设3存在完全相反的结果。
(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改善建议
从上述研究中不难发现,两组进行对比,能够发现融资融券能够有效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所在区域市场化水平越高,融资融券对盈余管理所起到的作用愈加明显,反之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区域,融资融券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则无明显差异。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市场化程度越高,在市场上有关上市公司的信息越多,上市公司未公布信息随之减少,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信息获取成本较低,上市公司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差异减少,相关监督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督更为合理有效,最大程度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此外,上市公司内部股权机制同样会对融资融券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如果股权制约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那么市场化水平高低同样不会对盈余管理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总的说来,盈余管理的关键原因是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高低,市场化水平高低是需要外部作用才能发挥其原有效应。
如果股权制约效应消失后,管理层为了谋求私利,会同财务会计披露虚假或不全面的信息,向市场传递错误引导信号,致使市场原有的监督作用失去。但是,仍然不能否定市场化的作用,市场化的提升会明显增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风险,加剧管理成本。
由此看来,针对上述情况,融资融券机制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有着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这种盈余管理抑制效果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依托于上市公司治理和市场监督程度。所以,为了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首先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治理机制,通过股权机制的改革,有助于改善当前我国企业股东一家独大,其他股东缺乏对大股东的制衡局面,这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股权制度改革的首要问题。
诸如就民营企业而言,应引进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逐步转变传统的家庭式控股方式,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控股方式,有助于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就上市公司现行的管理模式来看,健全和创新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运作机制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和控制职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是当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