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南京做了一场名为《中国经济展望》的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未经本人审阅。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南京,给大家介绍一下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形势。大家知道,我过去提供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包括去年提出的新基建,今年提出的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站在现在这个时点,确实,宏观经济发生了很多事情,我想给大家作一个介绍以及展望。
宏观经济形势无非是分为几个维度,比如长期的,经济发展的趋势,还有当前以及未来中短期的经济形势,包括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
我大约用四五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特点,或者说时代的背景;第二个介绍一下当前国内外全球的经济形势;第三个就是我们面临的四大挑战以及应对。
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背景
我想用这张图给大家作一个介绍,这张图是什么呢?横坐标是人民GDP,纵坐标是经济增速。这张图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些成功迈入发达经济体的当时追赶经济体,大约都在人均一万美元前后,出现了高速到中速增长的转换;这张图是十年前中国宏观领域最大的论战,面对中国经济的持续下行怎么看?
当时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中国还能够高增长,建议刺激;另一派认为中国要增长阶段转换,从高速往高质量增长转换。后来这个判断被新一届中央领导所采纳,就是总书记讲的三期叠加的第一期,当时增长阶段转换,增速换档是我所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早提出来的,这是时代的背景。
在增速换挡这个阶段,像拉美的经济体采取了刺激或者拒绝改革的方式,没有成功迈向发达经济体,这就是当时世界银行讲的中等收入陷阱,因为二战以来的七八十年,世界上一百多个追赶经济体,大约只有十几个成功地迈入了发达经济体的行列。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12600美元就是发达经济体,中国是一万露头了,如果我们自己不出大的问题,大约五到七年我们就进入发达经济体的这个行列了。所以,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巨大。但是好消息是什么呢?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大家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经过宏观领域的大的论战以及思想启蒙,社会各界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就是中国所面临的增长动力的变革,或者增速放缓,或者从高速往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换,需要启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所以标志性的事件是在2015年,当时我们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所谓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破旧立新,新旧动能转换。我们经常讲,如果你能做正确的事,运气就在你这边。
我认为,过去这几年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双循环、新格局,包括推动注册制改革,包括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等等,都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我们看,当年日本、韩国,包括德国,他们在增速换挡阶段所采取的政策和导向,跟我们今天做的很类似。
大家知道,在经济学家领域,我是对中国的中长期发展前景的乐观派。当时我提出一个观点,叫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
我感觉,中国的这一轮改革转型,虽然前面阻力重重,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以及后面我要讲的四大挑战,每个挑战都有很大的风险,但是目前这么大的政策导向,包括对宏观环境的认识,我认为还是非常到位的,所以,我觉得对未来还是要持一种相对建设性的乐观。毕竟,大家知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历史上是以千年计的;美国是以百年计,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国内外全球的经济形势
回到当下大家比较关注的经济形势,看这张图,这是一季度的经济增速,这张图非常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中国在这次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方面,毫无疑问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我们去年四个季度GDP增速负的6.8,正的3.2,正的4.9,正的6.5。到去年底,中国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或者说潜在增长率水平。
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是6.1%,去年四季度是正的6.5%,去年全年是2.3%。2.3%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里面唯一实现正增长的。正是因为中国在疫情抗击比较得力,去年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经济规模收窄了多少?四个百分点,2020年中国已相当于美国经济的70%。
中国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高达18.3%。去年美国和欧洲是大幅的负增长,今年一季度刚刚从底部爬起来,所以中国经济的复苏大约领先于美国三个季度。
今年一季度疫苗开始接种,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的科技实力还是非常强的,虽然去年疫情控制的很不成功,但是截止到目前,美国的疫苗接种已经是40%以上了,中国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量级,据估计今年底美国可以达到90%以上的疫苗接种,所以全球今年比较看好美国以及欧洲的经济复苏。
2021年,随着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欧洲、美国开始启动经济复苏的进程,但是我们也留意到什么概念呢?全球疫情大的分化,就是我们既看到像美国、欧洲随着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所呈现出来的经济复苏图景,同时也看到像印度、巴西等拉美这些经济体,疫情甚至出现了失控状态。印度每天新增病例三四十万,是非常惊人的,而且据科学家的研究,大部分是变异性的,这进而导致什么呢?
大家知道,拉美、澳大利亚、印度,它们是很多大宗商品的出口国,这就导致了全球虽然需求在复苏,边际在改善,但是这些大宗商品的出口国疫情仍然非常严重,一方面是需求复苏的分化,另一方面是供求的错配,大宗商品铜、铁矿石、钢铁,都出现了十年创新高这样猛烈的上涨。
我想,这是全球经济非常典型的特点,概括来讲,第一个特点叫分化,因为疫苗接种的不同,像欧美经济复苏的态势不错,股市表现很好,但是拉美、印度,则出现了疫情的失控。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叫共振,因为欧美的疫苗接种覆盖面不断地扩大,在持续地复苏,拜登推出了三万多亿美元的刺激计划。
这个刺激计划是什么概念呢?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对普通的家庭与工人减税,减税的规模是多少呢?一万多亿美元;第二是对富人以及企业增加税收,增加多少呢?大致也是一万多亿美元,也就是把前任减下来的税再提上去。第三个一万多亿美元是基建刺激计划,它所覆盖的领域恰恰也是中国的新基建,包括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道路、桥梁、轨道。
为什么美国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盛行?因为过去几年,美国的收入差距达到了历史高点,有一种观点说美国现在的贫富差距相当于1929年大萧条之前,社会的撕裂非常明显,所以拜登对富人增税对穷人减税的措施,是想弥合国内的矛盾。大规模的基建刺激计划试图与中国竞争。拜登改变了前任的四面开战模式,他要联合盟友,对中国的崛起设置障碍。
我们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从今年3月以来持续的复苏,再加上膨胀预期的抬头,以及局部地区像房地产市场价格、土地市场价格的过热,中国正在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我国广义货币增速是有所回落的,这就是所谓的逆周期调节,经济不好的时候松一松,经济好了就稍微紧一紧,今年就是调结构、促改革这些措施。
今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宗商品价格猛烈上涨,PPI的涨幅很高,最新数据到了6.8%,但是非PPI只有0.9%。所以,看CPI,中国是通缩;看PPI,中国是通胀。
那我们是通胀还是通缩?毫无疑问是通胀,如果拿掉猪肉的价格,可以看到所有的东西都在涨,贵金属、有色、化工,都创了历史新高。
是什么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猛烈上涨呢?
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全球经济的需求复苏,中国的率先复苏,后来是美国欧洲需求的复苏。第二个是什么呢?虽然需求在改善,但是拉美、印度受疫情失控的影响,没有办法恢复,这是大宗商品主要的出口国家,导致供求错配:需求在改善,供给受约束,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的约束,所以导致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美国选择了货币超发,把自己的成本向全球进行分担,来稀释大家的外汇储备。当然,这既是美元的霸权,恐怕也会使大家对美元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
关于美国经济形势,现在有一个新词叫K型复苏,以前经济复苏经常讲U型图,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大部分人的生活境况是改善的。这一次不一样,去年美国经济在地板上爬着,但是美股连创新高,这就导致美国的收入差距被大幅拉大:虽然资产价格涨,房市涨,大宗商品价格涨,但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水平扣掉上涨以后是变差了,这就是这一轮经济复苏很重要的特点K型复苏,它隐含了对于货币刺激的过度依赖。
有一个比较极端的理论,也是目前宏观领域争议比较多的MMT理论,即现代货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主权国家只要不破产,可以无限的印钞票。是不是印钞票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显然不是。
中国推动了货币正常化的进程,我国最近M2增速其实出现了回落,按照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讲,就是珍惜当前正常的货币政策的窗口。
大家看,过去二十年,中国M2的增速水平大致是15%,最近这两年下来一点,大约是10%,上世纪90年代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比15%要高一些。这对大家意味着什么?就是现金类的资产以每年15%的速度在贬值。货币贬值,短期难以察觉,长期非常惊人。比如说,十年前南京的房价是多少,今天南京房价多少?
我印象很深的是,北京2008年房价一万元每平方米左右,北五环的房价约六七千,最好的学区房约两万。我们再往前追溯,在上世纪80年代,有钱人叫万元户。1980年的一万元钱,大家知道购买力有多强吗?查历史记录,北京一套四合院当时就是一万块钱左右,打个比方,1980年假如说你觉得自己很有钱,于是你准备退休了,把这一万元钱存在银行,存41年,现在能取多少钱?按存定期银行的利息,可取6万元钱。可6万元,如今在北京一平方米可能都买不到。
中国所面临的四大主要矛盾、挑战以及应对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主要挑战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外部的,叫中美贸易摩擦,自从2018年中美之间爆发了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以后,中美的经贸关系变得敏感起来,变得复杂多变起来,这个时代的背景是什么?我就跟大家说一个数据,现在中国经济规模大约是美国的70%,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什么概念呢?就是大约再过十年,也就是2030年前后,如果中国以5%到6%的速度增长,美国以2%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将会在未来十年经济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自从美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以后,就没有人超过了,期间先后有两个挑战者,一个是前苏联,另一个是日本,美日贸易战是打了15年,美苏争霸斗了半个世纪,现在一个更有力的挑战者出现了。当我们伟大崛起、伟大复兴的时候,大洋彼岸,已经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站了一百年的另一个经济体会怎么想?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包括未来的地缘、经济、科技领域呈现的矛盾多发期,是中国走到今天必然也必将面临的挑战,这极大地考验这两个大国的智慧、耐心及责任。
全球的和平与稳定都有赖于中美关系的处理,这是极需要智慧和耐心的,尤其是在未来十几年。我认为未来十年,中美双方都需要做出调整,美国要不断地接受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这样的一个现实,中国也要做出调整,调整什么呢?就是中国随着国力实力的不断增强,甚至在某一天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深刻改变了全球的政治、经济以及治理版图的时候,怎么承担相应的大国责任,比如说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当然可能还有包括其他的。
第二个挑战是怎么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表面上是增速换挡,为什么大部分经济体都止步在中等收入阶段,没有迈向发达国家行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实现向创新驱动。所以我这几年呼吁倡导新基建。
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比印度低,但是今天中国人均GDP是印度的3倍;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17.92%,82%是农民,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3.89%,而印度的城镇化率只有30%。
中国伟大的成就是怎么来的呢?我认为是抓住了三个红利,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我们是怎么抓住的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因为中国有大规模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其他经济体显然是不具备的。
未来新的一轮科技革命、大国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新基建就变得至关重要,它将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新技术和新产业。我认为三大新基建包括,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科技新基建,还有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新基建,还有营商环境、服务业开、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新基建。“十四五“规划也把新基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第三个挑战来自我们内部,就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这几年我们一直呼吁放开生育,应对老龄化问题,当然最近国家很多政策也在做调整,比如说“十四五”规划就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2021年1月20日全国人大要求各地清理各地不合时宜计生法规,停止执行过严处罚处分。2021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提升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中国的婴儿潮是62到70年出生的,当时一对夫妇大约生五到六个孩子,70年代的计划生育我们生育断崖式下降。中国经济为什么过去高增长,就是因为62到70年这一批出生的人正好二三十岁,人多、人年轻、人便宜,中国房地产为什么黄金二十年?就是这一批人结婚生子买房,为什么现在的大户型卖的好?就是因为这批人要换房。20岁到35岁首次购房,35到55岁改善性购房。
1962年出生的今年59岁,明年60岁。为什么要呼吁延长退休?因为最大的这批婴儿潮人口正在快速地退出劳动力市场。
现在全面放开二胎,我们的生育率还在往下掉,掉到去年按照统计是一对夫妇生1.3个孩子,代际平衡是2.1。延长退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按照建议的延长退休法案,估计每两到三年延长一岁退休,在未来女同志60岁退休,男同志65岁退休。美国是多少岁退休呢?美国最新的是67岁退休。
那么问题来了,老龄化加速到来,为什么要呼吁全面放开生育呢?就是因为你会发现现在放开生育,大家的生育意愿在大幅度降低,按照我们的测算和研究,即使未来全面放开生育,可能很多人也不愿意生了,这跟以前不一样的,2016年放开二胎之前,当时保守派的学者估计说2016年当年新生儿将超过两千万,结果2016年新出生儿是1786万,2019年新出生人口降到了1460万,到了去年我们的新出生人口又降了。这就是我们未来面临的挑战,再不放开生育就晚了。人口红利的消失,经济增速的下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社会抚养负担的上升,养老负担的上升,社保压力的上升,都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所以我们呼吁尽快做出相关的调整。
做出哪些调整呢?第一全面放开生育。第二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现在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很高,可以进行个税抵扣降低抚养成本。第三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第四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还有加大教育医疗投入,降低抚养直接成本,应对少子化。打造高质量的为老产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还有一个挑战是关于房地产的,如果说新基建已经成为国策,放开生育看到了曙光,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破冰。
我们研究了过去一百多年人口迁移的趋势,你会发现基本的特点就是人在源源不断地往都市圈和城市群迁移,比如说美国人口是从广阔的中部往两大海岸线迁移,日本是人口往三大都市圈迁移,中国的人口就在源源不断地从东北、西北往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迁移,这是符合规律的,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什么?人往都市圈城市群迁移,但是用地指标没办法配过来,这就带来了什么呢?比如深圳,每年新增三四十万的人口,杭州每年新增三四十万的人口,但是没有新增的用地指标,那就会带来一二线的高房价,那些地方人都跑了,就会导致那个地方的高库存: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根本原因就是人地错配,相关的住房制度改革还没有破冰。
很多人问最近房产税要试点,会产生什么?这是大势所趋,大家知道地方财力的60%是来自卖地的收入,中国城镇化率已经63.89%,到了百分之七八十就放缓了,中国大开发时代就剩十年了,这十年的窗口我们能不能调出来?因为增量的房子越来越少,会进入存量的时代,政府靠卖地的收入会越来越少,那肯定要转向房产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是地方的三大收入,卖地的收入是不可持续的,大开发时代结束以后,这个就告一段落了,所以房产税是大势所趋,按照前一段时间四部委召开的房地产税试点改革座谈会,也就是说可能会在一些热点城市进行试点,再向全国进行扩展,这是未来房地产税改革的基本思路。
但是我要说的是,美国都实行了上百年的房产税了,为什么房价还创新高呢?你要说房产税对市场完全没有影响,那是错的,它肯定会有影响,因为你提高了存量环节持有的成本,但是它究竟能不能治本?我觉得要打一个问号,因为美国有房产税,中国香港也有房产税,英国也有房产税,日本也有房产税,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还是供求关系,如果说这个地方供不应求,所有的税费都是可以转嫁的,所以最根本的还是人地挂钩和供求平衡。
女士们、先生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孕育着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我们深信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了推动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我们深信随着未来改革红利的释放,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