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扩散,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在大唐财富云理财嘉年华期间,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4月19日表示,“过去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事实是过去40多年,中国以年均9.5%的速度在增长,给我们的企业、全球的企业,包括我们的工人、居民带来最大的机会。展望未来,如果能够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释放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大唐财富云理财嘉年华期间,40余位中国顶尖经济学家及各领域投资专家,历时22天,通过16场专题节目为投资者指点经济大势,聚焦投资市场!
看多中国 潜力何在?
任泽平表示,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10276美元,是美国的1/6,发展潜力巨大;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59.6%,发达经济体大部分超过80%,城镇化还有20个百分点空间;中国GDP增速6%以上,是美国的3倍;中国14亿人,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美国3.2亿人,日本1.3亿人,德国8000万人,全球77亿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每年大学毕业生有800多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中国创新创业十分活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数仅次于美国,中美独角兽企业占全球70%。
客观来讲,中国在应对增速换挡、结构转型,甚至中美贸易摩擦,包括这次疫情是加分的。
一方面中国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中美之间存在的差距也是中国的潜力所在。任泽平举例说,全球最好100所大学,美国五十三所,中国只有五所。美国的应用研发非常发达,基础应用研发也很发达,但中国的技术研发存在很多短板。
新基建 化危为机最有利抓手
任泽平认为,疫情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还有一些新的机遇。新基建是中国化危为机最有力的抓手。
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有利于调结构、促创新,是最优先的国策,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应对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转型升级等挑战,要以货币政策为辅、财政政策为主,财政政策又应以新基建和减税为主。
任泽平强调,中国如果没有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怎么会有中国制造的强大?怎么会有出口的高速增长?怎么会有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怎么会有互联网经济的繁荣?中国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秘密和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中国的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还非常大,我们现在人均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的差距,比如我们在清洁能源、轨道交通、互联网的覆盖率、安全饮用水、研发的强度、基础设施的研发、基础技术的研发、医疗、人均博物馆数量、人均图书馆的数量、我们的教育、高等教育、单位GDP能耗、我们的体育,我们很多领域还有相当大的短板。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不是四万亿重来,重走来路。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
一是新的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稳增长,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新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是为人口和产业服务的,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未来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比如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在上述地区进行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三是新的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变革。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不同于旧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在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规范的PPP;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到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四是新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事实上华为、腾讯、阿里等企业已经大力投入新基建。政府、市场和企业相互支持配合,区分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前者政府和市场一起,后者更多依靠市场和企业,市场能干的尽可能交给市场,更有效率,政府提供财税、金融等基础支持。
五是新的内涵。我们认为,除了硬的“新基建”,应该还包括软的“新基建”: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他还提醒说,钟南山院士前段时间说夏天全球疫情可能会出现拐点。但也有比较悲观的,认为疫情可能要跨年,这样的话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冲击就超过一两年。所以说流行病专家面对新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分歧,但是我认为大家一定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这个危机有准备是机遇,没有准备是危险。所以说要有底线思维。
对于疫情期间各国的危机应对政策,任泽平点评道:“美国长期货币超发以后,资产价格大涨伤害了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导致了产业空心化,很多蓝领工人丧失了美国梦。长期依靠低利率货币超发,不仅引发了金融部门的脆弱性,还带来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