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权证市场发展状况与特点
1.台湾权证市场发展状况
在台湾权证市场,203年19家发行券商共发行了321只权证,比起2002增长两倍,权证发行金额亦由2002年的121.49亿元新台币大幅增长了309%。权证已成为台湾券商发展新金融产品的主要途径。
1997年6月1日台湾正式公告实施《发行人申请发行认购(售)权证处理要点》。台湾证期会交易所同时公布其他相关配合增修规章,开启了台湾岛内证券市场进入衍生品时代的序幕。在充分参考香港权证市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台湾权证市场建立之初就放弃了由上市公司发行的认股权证,而是直接发行备兑权证。
此外,台湾证交所于1996年规划权证商品时,原将权证区分为个股型组合型及指数型三种类型,但因当时岛内缺乏指数权证的避险工具—指数期货,因而当时仅核准发行股票权证,暂不开放指数权证。权证业务开放之后,由于台湾《发行人申请发行认购(售)权证处理要点》中对发行人资格的严格限制,台湾岛内仅有几家综合券商提出发行人资格申请,其中除宝来证券及大华证券以自行避险方式提出申请之外,其余申请者均通过外商采用委外避险的方式提出申请。主管机关及交易所经过审查后,宝来及大华率先于1997年8月4日取得通过自行避险的方式发行权证的资格但由于外商的相关税赋及履约担保等若干技术问题尚无法解决,委外避险资格的申请人只能转而寻求获得外商的技术转移,改而提出以自行避险发行人资格申请,并陆续通过证期会的资格审查。在通过发行人的资格审查后,宝来、大华于1997年8月19日分别率先发行地产股组合及国巨普通股认购权证,并于1997年9月4日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当年在台湾新上市的权证即达到7种,此后逐年增加。
在台湾权证市场开放初期,适逢股市高点,投资者对券商发行的权证趋之若鹜。然而随着台湾股市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坠人熊市,十余只权证几乎皆因发行在历史高点而全军覆没,投资者对权证这种新的金融工具也失去了信心。随着1999年股市景气复苏,权证市场又随着牛市再次火热起来。2003年19家发行券商共发行了321只权证,比起2002年的100只增长两倍多。权证发行金额也由2002年的121.49亿元新台币大幅增长至309.84亿元新台币日前,权证已成为台湾券商发展新金融产品的主要途径。随着市场进一步允许证券借贷,2003年1月,台湾开放了认沽权证,同年6月首只认洁权证发行。由于有了香港的权证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台湾地区仅用7年的时间,就挤入全球权证交易的前5名。
2.台湾权证市场的特点
台湾权证市场是一个只有备兑权证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发展为我国内地备兑权证的推出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台湾权证市场开放于197年6月1日,当时的台湾证券市场和现阶段沪深市场在市场规模投资者产品认知度、市场投机性、券商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以元大京华证券在1999年发行的元大权证系列为例可以发现。
第一,权证的理论价值(公允价值)和交易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元大02、元大08、元大09的理论价格和交易价格均存在着几十倍的差异,而元大03、元大04、元大05也存在着约1倍的差异。这显示即便是台湾权证市场已经步入第三个年份,如果供给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权证仍将大大偏离其公允价值。
第二,就权证价格和正股价格来看,权证与正股价格基本走势一致。也就是说,正股的波动将映射到权证价格的变化程度和变化方向上。第三,从权证价格的衰减速度来看,几乎所有权证在临到期两个月的时候都会急速跌失其交易价格。这说明随着时间价值逐步损耗投资者的抛空行为在最后两个月会线性加速。
第四,权证的价格在最后阶段大幅跌失也伴随着收益率的巨幅波动。从元大发行的各个权证来看,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从收益率的角度,约从权证上市175天后开始权证收益率波动开始放大;而在最后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收益率的变化程度是前面的数十倍,而正股收益率的变动基本平稳。
台湾权证市场充分体现了新兴市场的特点,亦即发行机构产品供给相对较少,投资者对创新产品的参与热情极高,而对产品属性的了解程度较低,市场的波动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