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的简单介绍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实现及其分配情况财务报表。利润表把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与相关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利用账户的累计发生额,依据“收入-费用=利润”公式,计算出企业一定时期的企业利润。与资产负债表不同,利润表是一种动态的时期报表,它的表头除了公司名称、报表名称外,还包括报表所涵盖的会计期间。利润表的主要内容是-定时期(月、季、年)的收入、成本、费用和损失,以及由此计算出来的企业利润(或亏损)及利润分配情况。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每月都要编制利润表。
利润表提供的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收益情况、成本耗费情况和经营成果,借此衡量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同时,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可以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获利能力。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对利润构成因素的分析,发现影响利润形成和变动的重要因素,及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利润表的分类
利润表是根据“利润=收入-费用”的基本关系而编制的。但在实际编制时,可以有两种方法供选择:
一是以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全部收入之和减去全部费用支出的总和;
二是根据企业收入和费用的性质分类,尽可能相互配比,以计算出不同业务所取得的利润,将各种利润加起来即为利润总额,然后再减去所得税费用,即为净利润。
相应地,利润表的格式也有两种,按照第一种方法计算净损益的格式被称为单步式利润表;按照第二种方法计算净利润的格式被称为多步式利润表。
单步式利润表单步式利润表将本期所有收入加在一起,然后再把所有费用加在一起,两者相减以此计算出的企业当期的净损益。
单步式利润表见下页表。
单步式利润表的主要优点是:表示简单、易于理解,对于所有收入与费用都同等对待,这样就避免了项目分类上的困难。但是单步式利润表提供的资料过少,无法直接提供管理所需的某些有价值的资料,也不利于前后各期对应项目的比较。规模较小、业务单
一、收入与费用种类较少的企业,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来编制自己的利润表。
多步式利润表 多步式利润表结构按照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环节,按照销售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四个层次来分步计算,以详细地揭示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多步式利润表通常采用上下列示的报告式结构,由于在报表中进行了收入与费用项目的分类与配比,所以能够揭示净利润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企业盈利能力的比较和分析。
利润表的内容
利润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部分。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三个会计要素。
收入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从它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收入具有以下特点:
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这里所讲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商业企业的商品购销、工业企业制造与销售产品、金融企业从事的贷款与证券投资等,都属于日常活动。有些交易、事项虽然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其流入的经济利益不是收入,会计上称之为利得。如我国事务中的营业外收入、政府补贴收入等。
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前者如增加银行存款、形成应收账款,后者如用商品或劳务抵偿负债。收入也可能同时引起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如销售一批商品,部分货款抵偿债务,余额收回现金。
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管收入是增加资产、减少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企业取得收入一定能增加所有者权益,亏损则减少所有者权益。
收入指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货款,如增值税、代收利息等。代收款项不属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况且他们发生时,同时增加企业的资产与负债,不能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收入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收入的性质,可以分为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和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等而取得的收入等。
按照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同行业其主营业务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也不同,工业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自制半成品、代制品、代修品、提供工业性作业等所取得的收入;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旅游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客房收入、餐饮收入等。主营业务收入一般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转让技术取得的收入、销售材料取得的收入、包装物出租收入等。营业收入中的其他业务收入,一般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小。在会计核算中,对经常性、主要业务所产生的收入单独设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对非经常性、兼营业务交易所产生的收入单独设置“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
按照收入的款项是否收到,可以分为现金收入、应收收入和预收收入等。
企业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款项可能在本期收到,也可能在前期收妥(如预收款项),或在以后会:
计期间才能收回(如应收款项)。这就产生了收入的归属期与实际收款期的不一致。由于会计要分期核算利润,就需区分哪些收入是本期的,那些不是。或者说,属于上述内容的收入,应作为那个会计期间的收入核算。这涉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收入的实现条件。
其中权责发生制原则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收入实现的会计期间称为收入的归属期。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相应地实现条件。以企业销售商品为例,当以下四个条件同时符合时,即可以确认为收入。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风险主要指商品由于变质、损坏、报废等造成的损失;报酬是指商品中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包括商品因升值等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如果一项商品发生的任何损失均不需要本企业承担,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不归本企业所有,则意味着该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已移出该企业。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后,如仍然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仍然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则此项销售不能成立,不能确认相应的销售收入。
与交易相关联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在销售商品的交易中,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即为销售商品的价款。销售商品的价款能否有把握收回,是确认收入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估计价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均以满足,也不应当确认收入。
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收入能否可靠地计量,是确认收入的基本前提,收入不能可靠地计量,则无法确认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售价通常已经确定,但销售过程中由于某种不确定的因素,也有可能出现售价变动的情况,因此新的售价确定前不应确认收入。
企业销售商品应同时满足上述4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也不能确认收入。
费用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止于本期收入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 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费用的定义我们可以对费用进行深人的分析和了解。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费用的特点。一般来说,费用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偶然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如固定资产清理损失、罚款支出,不属于费用。
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如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会减少存货;期末应付未付的工资会增加负债,当然这项负债最终要用企业资产(现金)偿付。费用本质上是企业资源的流出,与资源流入企业所形成的收入正好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将费用理解为资产的耗费,其目的是为了取得的收入而获更多的资产。
费用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在了解费用的特点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费用的分类。
按照其经济用途,费用可以分为生产成本费用(如: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期间费用(如: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按照与收入的关系来分,费用可分为直接费用(如:其他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和间接费用(如:财务费用、管理费用)。
按照与现金的关系来分,费用又可以分为付现费用和非付现费用。
按照支付方式来分,又可以分为直接支付费用、预付费用、转账摊销费用等等。
企业的经营活动性质不同,费用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差别。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的在本期付款,但从归属期看,并不构成本会计期间的费用,如年底预付明年的报纸杂志订阅费;有的费用虽属于本期,但须在以后会计期间付款,如年底计划进行固定资产大修理,从年初开始每月预提相应的修理费。大部分费用在本期发生、本期付款。由于企业要分期核算盈亏,除分期核算收入外,还须分期核算费用。对跨期支付的费用,因归属期与支付期不一致,会计上是根据权责发生制来划分。权责发生制已在前面说明,它按归属期确认收入和费用。就费用的确认而言,凡属本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支付,均作I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支付,也不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在确认费用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区分以下概念。首先是区分生产成本与非生产费用的界限。生产成本是指与企业生产的商品相关的费用,如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原材料、直接人工等;非生产费用是指不应由生:产成本负担的费用。其次,应当分清制造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制造费用应当记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确认为期间费用的费用,必须进一步划分为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对于确认为生产成本,必须根据该费用发生的实际情况分属不同性质将其确认为不同产品生产所负担的费用;对于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制造费用,必须按受益:原则,采用一定方法和程序将其分配计人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
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收入扣除费用后的余额:正数余额为利润,说明企业在这段营业期间赚了钱;负数余额是亏损,说明企业亏了本。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应当以自已的经营收入抵补其支出,并且实现盈利。企业盈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表明企业在每一会计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
企业的利润,就其构成来看,既有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的,也有通过投资活动而获得的,还包括那些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事项所引起的盈亏。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利润一般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减损失)、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部分。
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营业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的和,再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组成。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主营业务所产生的利润。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应负担的流转税后的余额,我们通常称之为毛利。其他业务利润是指企业经营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活动所产生的利润。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后的差额,即为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支出包括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成本以及应由其他业务负担的流转税。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之和再减去期间费用为营业利润。企业的经理人员,需要对营业利润这一指标给与足够的关注,因为它能比较恰当地代表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利润既然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要正确确定本期利润,首先要对本期收入、费用进行正确认定,把收入、费用归属于不同的会计期间。不过,本期费用不一定全部由本期收入弥补。如生产企业期末在产品、产成品的生产成本,流通企业期末库存商品的进价费用等。所以,要正确计算本期盈亏,还必须将本期营业收入与相关的费用进行正确的配比,也就是前面我们说到的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利润表的作用
了解了利润表的具体内容之后,我们还有必要认,真地看待利润表的作用。一般来说利润表应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利润表我们可以衡量企业本年度的经营结果。正数表示盈利,即利润;负数表示亏损。在相同的经营环境下,利润的高低,说明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这是衡量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业绩的主要工具。
通过观察企业利润的构成,可以评价其经营风险。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利润,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最为关键;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其收益的稳定性相对较弱;而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偶然的利得,时有时无,显然不能依靠它来增加企业的利润。所以,在分析利润表时,一定不能只看到利润总额数而忽视利润的构成。否则,就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利润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可以用来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发展趋势以及管理者的努力程度。通过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比例、主营业务的变化趋势,销售利润率与总利润变动之间的关系等,可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及趋势,可评价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如主营业务利润不断降低可能表明企业盈利前景黯淡,销售额大幅度增加可能说明企业营销有力等,当然,作具体判断时,还需联系资产负债表变动情况来进行。
通过利润表我们可以衡量企业是否依法纳税。根据利润表提供的各项收益来源,结合有关资料可判断企业的纳税情况,特别是所得税直接可从利润表上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