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借贷投资方式及风险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证券公司及银行证券部,在证券交易开户合约上一般都有融资交易条文与选择。负责开户的工作人员一般被要求向客户简单介绍该条文并询问客户是否愿意选择“抵押融资”一项约定( Margin Agreement)。由于公司和投资顾问主动提供融资渠道,一般很少有投资者会拒绝选择这一项。再者,选择了此项,启用及使用规定内的融资份额数量权利仍掌握在客户手里;对客户来说,多一种投资融资选择比少一种好,偶尔在急需的情况下使用起来也方便一些。
然而,一旦选择签订了融资一项,如果客户启用了账号内的融资功能,将会面临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往往在大熊市时会演变成重大风险危机。下面是主要的几种风险危机情况。
投资者使用金融公司所提供的借贷比例越大,风险就越大
美国王牌金融公司证券账号客户合约一般明文规定,以客户账号内自己投人的数量作为抵押基数,融资借贷的比例通常是抵押基数的100%左右。具体的比例也随投资者借贷后所投资的证券产品而有所不同,如投资股票与基金类的借贷比例约是100%~120%,而债券与固定存款的比例一般是65%-100%。
这100%的借贷比例意味着,如果投资者自己账号内的证券总额是10万美元,那么客户可按此比例再借贷10万美元进行证券投资,或取出用于其他方面,如修理房屋及给孩子付学费等。
根据笔者本人及大量客户的长期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合理科学、可容易控制风险的融资借贷比例应是25%~30%。因为这样的比例通常在市场突然大降,或买入的股票出乎意料狂泻时比较可以控制风险。为什么说可控风险呢?这是因为融资借贷的比例是随账号中的所有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而随时调整的。客户投资的证券价格降了50%,那客户原来可融资借贷的比例也随之要降50%。因而,原来在证券价格未降前可借10万美元,现只能借贷5万美元。所差的5万美元必须按照证券公司的要求随时补交回来。如投资者接到通知,未能按规定时间(往往只有一到两三天的时间)补交回来,证券公司可根据原开户时签订的合约规定,不再经客户任何口头或书面同意,可随时将客户账号内任意的证券产品按应补交的数额在市场上抛售。使用证券公司所提供的借贷比例越大,风险就越大的含义是,假如客户融资借贷的比例仅是25%~30%,那一般可在股票大降,或熊市时差不多能躲过证券公司发来的补交现金的紧急命令性通知,或也能躲过其账号内的证券产品在低位时,因无法在规定的短时间内补交现金,而遭受证券公司的任意抛售的厄运。这里的“躲过”是指因借贷的比例小,账号内的证券价值下降的程度不会超过规定的极限,因而不会引起证券公司发来补交现金的紧急命令性通知。
熊市中客户更易利用融资借貸犯错,加重灾难
投资者在投资出现亏钱的情况下会着急上火,常常情绪激动失控,并想尽一切办法以图尽快挽回损失。这些办法又往往是非理智及赌博性的行为。此时证券公司的融资借贷现成的便利渠道便为投资者的非理智行为大开了方便之门,一般会成为他们的首选利用之道。对融资借贷投资一知半解,未有过什么融资经历的投资者接下来会犯更严重的错误。好多投资者不仅开始借了证券公司的钱,付较高利息来投资,而且是越借越多,直至不能借为止。碰上熊市,便会越借越买越掉越赌,陷阱是越陷越深,灾难是越来越重,常常是身不由己,根本无法等待市场的反弹解套,便由于账号内的投资产品因无法再补钱而被证券公司卖光,只好输光含泪怀愤出局。
融资借贷在熊市中会给客户带来更大精神压力
融资借贷投资会给投资者,特别是那些无经验、无多少后备资金储备的大众投资者带来更加巨大的多方面的精神压力。
第一,有关国内外的统计数据表明,这类客户随便短期投资股票,最终会有70%左右的人要输钱。如用自己的钱输了可以慢慢等待解套,还有个盼头,也有个输钱的心理准备过程。但融资借贷投资会使投资者失去了慢慢等待解套的自主权,最后是由所买股票的市场波动价值和证券公司的条文来决定投资者的命运,这种巨大精神压力让投资者往往想象不到,也很难突然接受。
第二,投资者将面临双倍以上的输钱的压力。原因是投资者多借了一倍的钱买了不断贬值的股票,再加上给证券公司付利息那自然都是超倍数了。
第三,更为可怕窝火的压力是,随着股市和投资产品价值的不断下降,投资者会不断收到证券公司的催缴补金的命令式通知。每次的补交期限是如此之短,让无多少储备现金的投资者不知向谁去求借。借一次两次也许还可以,如果大熊中不断需要借钱又成了如何的精神压力?那即将面临被卖光输光的结局,以及接踵而至的来自家庭及全方位的精神压力又是如何严重的程度呢?
融资借贷在熊市中会给投资者及证券公司,甚至银行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融资借贷在熊市中不仅常常会给投资者带来双倍以上输钱的灾难与危机,也会给证券公司和银行带来更重大的危机与经济损失,假如这些金融机构不能及时有效控制风险的话。
融资借贷投资不仅是发达金融市场体系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也是政府中央银行金融主管部门一般用来灵活调节金融市场运行的一种机制。中央银行金融主管部门一般根据金融市场的运势,通过对投资者与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可允许融资借贷的比例大小的调节,以控制货币出入金融市场流量的大小,以便达到调控市场正常健康运行的目的。
证券公司通常用投资者账号中的证券产品为有效有价抵押品,向银行按规定比例借贷,又作为中介商将抵押借来的钱,按照每个投资者账号中证券产品价值的比例融资借贷给投资者。银行向证券公司收息,利息应该要低很多,券商向投资者收息,利息当然要高得多,否则券商便白忙活了。
正常情况下,融资借贷对三者都有利:投资者有了便利的融资借贷的渠道,银行可以取得大量有抵押的放贷及利息,证券公司不仅可得融资借贷之间可观的利息差,还可获得巨大的因投资者大量融资投资交易所产生的各种收费。
但是,如果大量投资者与券商滥用融资借贷,而买入的证券产品在熊市中不断贬值,那么券商们借给投资者的融资数额将面临巨大亏损,或根本收不回来,银行也将面临从券商处收不回融资的巨大危险。所以,券商在熊市危机中,为了保护自已,只能在投资者账号中的证券产品价值下降超出极限时,对投资者发出紧急补钱命令通知,或者对不能及时补钱的投资者的账号采取极端抛售的措施。
这对于已身陷困境的投资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常常会对投资者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因为这种抛售往往都是发生在市场熊市接近最低位,即将出现疯狂反弹的关键时刻。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多媒体常会在这段时期出现这样一种关键词句,即“大众小资产投资者的最后投降”( Small Investors’ Final Capitulation)。有经验的投资者及大型金融投资机构,几乎都是在基本认准及看清了大众小资产投资者已差不多缴械投降了(割肉出场了),才会虎狼般冲入市场大量捡拾被抛弃的“遍地金银”。这就是市场在大熊后,或极端低价位后,为什么会常常突然出现短期内疯狂飙升百分之几十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时政府恰也在此危难时刻出台政策来救市,犹如点燃复升的导火线)。因此,大众投资者要想坚持到市场的大幅反弹(大市的指数每次迟早总会反弹,但单个公司的股票说不准会因公司倒闭而一文不值),最好不要融资投资,特别不能在熊市中大量融资。
历史周而复始,每次大熊市,都会有大量投资者,一些券商及银行因融资借贷问题遭遇重大危机及损失。在笔者曾长时期管理过的几百个投资客户中,每次也都是那些融资借贷过多的投资者在熊市中屡屡出现更大的危机,而没有融资借贷的投资者大多都会平安渡过大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