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理财>全球金融投资风险与防范> 集中投资个股的风险有哪些?

集中投资个股的风险有哪些?

2019-01-03 00:18:04  来源:全球金融投资风险与防范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26分钟的时间

集中投资个股的风险有哪些?

时间:2019-01-03 00:18:04  来源:全球金融投资风险与防范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集中投资个股的风险

实践中,几乎每个投资者都会遭遇投资个股的重大风险。下面的案例主要讲述世界著名公司雇员集体投资个股,全体都受损的情况。案例1:美国龙头能源公司“安然”( Enron Cor.)倒闭案美国金融市场上2001年底发生的历史上最大、最具全球轰动效应的“安然公司倒闭案”,使许多投资者的迷信破灭,在惊愕万分中猛然醒悟,成熟许多。原来再成熟的市场、再好的法律和监管、再悠久的公司历史和文化,也无法完全阻止金钱市场上一些贪得无厌、无法无天的狂妄之徒的犯罪。投资者只有了解这些“恶作剧”的情况,学会自我保护,才能真正在未来投资过程中避免遭受严重的伤害。

1集中投资个股的风险

(1)安然公司倒闭案简介

安然公司曾有的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1932年。公司早先名为北方天然气公司( Northern Natural Gas Company),位于美国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 Nebraska, Omaha)。1979年,公司与一个名为中北( InterNorth)的公司合并,成为其主要成分公司,原北方天然气公司的老板肯奈斯·雷( Kenneth Lay)出任新公司董事长。l985年,该公司买下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一个较小的名叫休斯顿天然气公司后不久迁往休斯顿市,并正式改名为安然公司( Enron Corpora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与扩张,公司业务由原来仅仅在美国和世界一些海洋地区铺设管道、开发及传输天然气和电力能源等,扩展到大量经营并开展网上独立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纸张、钢铁等期货衍生产品的设计和交易服务,也涉足水力和通信宽带业务,还提供各种各样金融资本市场和能源期货市场上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服务等。

安然公司在2001年底倒闭前,曾拥有2000名雇员,声称有1110亿美元资产,其股票是纽约交易所挂牌的蓝筹股,属于以能源为首、多种经营的世界级龙头股份公司。

它连续六年,即从1996年至2001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创造性的公司”;也被该杂志列为美国2000年度100个最适合工作的公司之一。

(2)安然公司股票几乎化为鸟有的过程

据后来各种有关信息渠道披露,2000年8月,当安然公司股票到达历史最高位每股90美元时,掌控经营内幕的公司最高层管理人员便开始大量抛售公司股票。同时,他们仍在鼓动投资者和公司雇员继续投资和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宣称股价未来会到达每股130~140美元。

如前几次一样,每当他们在高位大量抛售股票,引起股价狂泻时,公司资深董事长肯奈斯·雷总会发表书面声明,或出面演讲,重申公司运行和盈利一切正常,股价很快会反弹,“诚恳”劝告投资者和雇员不要惊慌,要继续持有和逢低买进。

2001年8月15日,股价降到每股42美元,许多投资者和雇员依然盲目轻信公司董事长肯奈斯·雷和他的讲话内容,继续持有或买进安然公司的股票。

恰也就在同年的8月,一位值得尊敬的名叫斯古徒·丹尼尔( Scotto Daniel)的股票分析师发表了一份题为“全都精疲力竭,没有地方可去( All Stressed up and no Place to Go)”的市场报告,建议并鼓励投资者不惜一切代价卖掉安然公司的股票和债券

同年10月底,当股票已下降到每股15美元时,许多投资者和雇员仍然不仅持有该股票,还认为这种低位股价值得继续买进,因为董事长肯奈斯·雷通过媒体告诉他们“董事长的诚信和乐观精神被大大扭曲了”。

2001年11月28日上午10:00到10:30,安然公司的各种骇人听闻的问题被新闻媒体披露,其股价很快狂泻到1美元以下。同年底,安然公司通过律师向纽约市南部法庭提交了“倒闭重组保护申请”。倒闭重组后的公司取名为“安然债权人收复公司( Enron creditors Recovery Corp.)”。其实,该公司的主要作用就是变卖资产,讨债还债和清理了结这个倒闭公司的后事。

(3)安然公司倒闭的主要原因

根据司法及新闻公布的有关调查结果,及安然董事长等高级管理人被起诉定罪的内容,安然公司倒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公司由于多年国际和国内的多项复杂又失误的急速扩张兼并,已陷人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债务泥潭;而这些巨大亏空性债务都被放入国外注册的合伙人公司名下,以对投资者进行隐瞒。还伙同某个会计公司制造了公司连续多年不断有高盈利的假账和报告欺骗投资者和雇员。

以董事长为首的几位高管秘密设立注册了几个小投资公司,以其名从安然公司手中以低价买走一个风力发电厂,之后又以高价将它卖回给安然公司,并将非法所得在高管内部私分。诸如此类的恶性案例被查出好几起。

董事长肯奈斯·雷和夫人,还有另一位高管被查出利用内部信息进行大量违法交易。董事长本人一边通过字面内容及其他各种渠道鼓动投资者和雇员继续持有和购买股票,一边乘机抛售公司高价位股票数额髙达9000万美元。董事长夫人在媒体曝光安然公司重大问题之前的半小时内,抛售价值120万美元的股票。另一位高管,在公司对外发布有1亿多美元亏损之前的一个星期,在股价每股49.77美元的高位进行了大量抛售。

安然公司胆大妄为的重大非法经营问题经媒体曝光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调查介入,以及其董事长和多名董事高管人员遭到起诉和法办等,使投资者、债权人和雇员对该公司和它的最高管理层完全失去了信任和信心。

(4)投资者和雇员的可悲投资结果

投资安然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个体小投资者,据笔者的长期见证和经验判断,最终可能几乎都是血本无归。安然公司欠债太多,债主大多是银行金融机构,它们有权首先从安然的剩余资产中收回贷款;欠国家的税务钱更要优先划拨;各种退休养老基金和大的投资机构一般也要优先得到赔偿。这样下来,还能剩下多少再分给个体投资者?安然公司的许多老雇员,据报道,也是几乎散尽投在公司退休金中的长期积累的大量养老钱财(几乎全买了安然的股票),有些市值曾接近百万美元。他们的善良和无经验,错将自己的全部工资剩余长期投入到最终这样一个公司的股票,落得个悔恨终身。

不知那些输掉全部退休金的雇员能否从倒闭重组后的“安然债权人收复公司”得到一些补偿?据媒体2004年11月报道,重组后公司的董事会把11个国际大银行和金融证券类公司告上法庭,起诉它们曾帮助安然董事长等高管人员隐瞒安然公司的真实金融财务状况。截至2008年,这11个国际金融财团虽然都不承认对其的所有指控,但也都与指控者——重组后公司的董事会,协商谈判后掏钱私了这起官司,掏腰包私了的金额共计约几十亿美元。

但愿那些因投资安然公司股票,而输掉全部养老退休金的雇员能从几十亿的私了金额中得到一些补偿。不过,笔者迄今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道。

案例2:华尔街金融老店贝尔斯顿( Bear stearns Co.)的倒闭式兼并案

2008年3月,美国金融投行证券股份公司类排行第五,有着85年历史的华尔街金融老店贝尔斯顿的倒闭式兼并,又给大量投资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和雇员带来多大的伤害?给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乃至国家财富带来多大的不利影响?

近百年老店的贝尔斯顿股价在2007年1月仍是每股170美元,一年后的3月14日星期五的收市价是每股30美元,而刚过周末,到星期一时的市价竟暴跌至每股2美元。这种让投资者胆战心惊的事件过程实在值得回味和记忆。

贝尔斯顿方阵大乱的导火线,是由公司内两个对冲基金的投资失误点燃的。这两个对冲基金成立10个多月,便遭到破产关闭的厄运,使投资者的损失总计约达16亿美元。导致如此快速灾难性后果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之一,就是这两个基金错误地将大部分资金投在一个近年来由华尔街金融大公司,变更性发明和大力推销的“复杂结构性产品”上,该产品的英文名为CDo( CollateralizedDebt obligations抵押和责任偿还的债务债券)。这类产品,其实多年前业已存在,但传统上是由单一类型的高质量房屋抵押贷款组成,且是分期分批到期的债券,基本上也是名副其实的有房屋抵押和还债能力,以及无太大投资风险的产品。

然而,在过去五六年内,这类产品的内容被极端层层包装变更变新了。它的组成不再是单一种类的高质量房屋抵押贷款,而是由各种各样次级的或高级的房屋贷款、劣质或优质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流动房屋贷款,甚至还有飞机出租贷款等组成。除了用五花八门的贷款去组成“变更创新”的CDO,有的还把以前发行不出去的垃圾债务产品与新产品混绑在一起,变次级为优质的CDO债券产品。

这类“变更创新”的CDO产品,从2003年至2007年初,也就是美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处于火热快速发展时期,有过爆炸性的增长速度,自然而然也引发了同样火暴的市场推销和购买。

具有十足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华尔街大公司的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变更创新”产品,却让它们这些专业公司首当其冲受到严重伤害。它们竟然也像无经验的投资者,盲目大量投资一种诞生不过几年,还没经历过真正的市场经济规律和周期考验的“创新产品”!市场经济规律和周期是无情的,谁有健忘症,谁藐视和肆意纵容及破坏它,谁迟早遭到它的惩罚。

贝尔斯顿公司和它的两个对冲基金的衰竭过程和悲惨结局,正好验证笔者的这种论点。

2007年初,在美国储蓄、房贷和信贷利息连升两年多后,房地产投资市场明显降温衰退,特别是房贷信贷市场出现了大危机。原本无多少还贷能力却都能从牛市中那些失去理智的放贷机构贷到款买房的无数房贷人,由于利息高涨,导致每月的还贷额猛增,已根本无法再向金融机构归还房屋贷款和利息。这种还不起的房屋贷款被称为“次级房贷”,早就不属于银行账面上的正常放贷业务,大多银行在放贷后很快就将这些“次级房贷”卖给华尔街证券公司,再由这些公司将这些“次级房贷”打包后融入CD0类债券,接着尽其能力把它卖给全球的投资者,也就是说,这类“次级房贷”的风险已转移给投资者和券商。投资者谁买这类债券谁承担风险;承包承销券商,谁库存和周转多少,谁就承担多少风险;原来放贷银行的角色变成了无放贷风险的中间服务商,介于房屋贷款人和证券商之间,负责帮证券商从房贷人手中收回放贷本金和利息,再由证券商负责向购买和库存周转这类债券的投资人和分销券商,到期付本金和利息。

金融市场投资债券的风险主要有几条:

发行的债券如果不能按期付息,该类债券的级别就要降级,这样就会引起恐慌性抛售,其本金面值也会随大量抛售而大大贬值;

借债人的付债能力和信誉一旦出大问题,会引起投资者对诸类借债人有关的债券进行疯狂抛售,畏惧借债人倒闭,会收不回投资本金,债券本金面值自然也会大幅下挫;

债券本金面值波动的另一规律是,它一般会随利息上升后下降,随利息下调后上升。美国这次市场经济周期的存储和贷款利息是从2004年中期开始上升,直至2007年上半年结束的。

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贝尔斯顿公司几十年主要搏击全球债市,在华尔街是数一数二的债券经营商,可它的两个对冲基金投资的大量债券,居然会囊括以上讲到的债市三忌讳风险因素,只能注定了其昙花现的下场。

贝尔斯顿的两个对冲基金,在2007年4月,由于其所投的大量CDo债券所蕴藏的债市三克星风险因子随大市病发肆虐,使大多债券本金面值贬值高达40%~80%,再加上两基金都有大量融资贷款投资的紧箍咒反复妖缠,还有大量投资者的不断恐慌性抽资,最终谁也无法拯救它们,只能倒闭。

贝尔斯顿的两个对冲基金的接踵病发倒闭,向全球投资者暴露了华尔街大量诸如CDo类债券所隐藏的严重风险和信誉问题;从而使投资者不仅对这类产品,还对其他大多债券产品产生了危机感,更对贝尔斯顿公司的诚信和经营能力失去了信心。

企业的诚信和客户的信任,本来就是一个企业和个人在商战中经营成功延续的命脉。这种诚信和信任,两者相辅相成,共融一条商业经营命脉,在金融投资领域,尤其是这样,也更显重要。它一旦遭到有意无意的巨大损伤,任何个人和公司都难以为继。

继其两个对冲基金的倒闭危机,贝尔斯顿公司的整体经营生存命脉紧接着就受到严重殃及。公司商业经营级别遭到降级,大量合作伙伴终止正常商业交易来往,投资者大量撤资,库存债券因无投资者购买而变成不值钱的垃圾,每日大量的市场中介买卖交易骤然大幅下降,公司日常商业经营周转资金出现了枯竭险象。

谁都明白,没有生意继续,没有了日常经营流动资金,再借不到钱为营生,贝尔斯顿可能就只剩下倒闭一条路可选择。

然而,在此特殊困难和微妙时期,又有哪个明智政府和监管人员会坐视不管,去承担未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产生的不可设想的严重后果呢?

据有关新闻报道,美国多方金融和监管机构官员经协商,共同对贝尔斯顿进行了近乎全方位的较有效抢救,其中主要有:联邦储蓄委员会同意对贝尔斯顿近乎300亿缺少流动性的资产进行优惠收购;寻找并说服美国华尔街金融巨头公司—一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同意收购贝尔斯顿,并开会协调双方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出其不意地决定及完成了公司兼并这样的复杂商业程序,从而大大化解了贝尔斯顿和美国金融市场面临的历史上罕见的重大危机

摩根大通兼并贝尔斯顿的谈判定夺事件发生在2008年的3月15日和16日,而这两天恰是星期六和星期日。3月17日,也就是星期一,双方对外宣布了兼并结果。贝尔斯顿的股票,在兼并消息对外发布的当天,便从3月14日星期五的每股30美元收市价,崩泻为每股2美元,而这正是被兼并的每股实际买价。上星期五收市时,市值还值35.4亿美元的公司,经过一个周末的时间,便被卖了,其市值惨跌至2.36亿美元。

美国股份公司大都提倡和实施雇员是公司的主人和股东的企业文化,因此贝尔斯顿雇员共计约拥有公司股票总数的1/3份额,而且大多数人有相当大的股票比例是投资在自己的公司养老金账号内,还有不少份额股票,按公司一般条例规定,是不允许被任意随时抛售的。公司其余2/3的股票股份在投资者手中。有个别大股东,在公司被兼并前,拥有市值八九亿美元的股份。

据有关报道,公司被兼并前不久,贝尔斯顿有关高管人员还公开安抚雇员和投资者,宣称公司仍能正常运行,并对市场上的一些“流言飞语”进行辟谣。

然而,一夜间风云突变,贝尔斯顿的众多雇员多年积耆的大多血汗钱和养老钱一下子几乎化为灰烬。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愤怒呐喊和据理抗争完全正当,也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合理满足。2008年3月24日,经前兼并评估机构、收购公司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三方合作,不得不把原每股2美元的收购价,调高为不过分离奇、较可以接受的每股10美元,总算平息了众多雇员和投资者的这场维权风波。

接下来轮到金融公司和司法监管部门反思和追查贝尔斯顿事故的原因和直接责任人。

2008年6月19日,两位前贝尔斯顿两个倒闭对冲基金的经理人,被纽约布伦克林( Brooklyn)联邦法庭的司法执法人员逮捕,并受到刑事犯罪起诉。列举的犯罪内容主要有:他们犯有欺诈罪,使投资者损失了16亿美元,引起贝尔斯顿经营危机,也引起美国乃至全球债券市场信用危机,导致金融机构损失约达4000亿美元。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也准备对他们进行民事证券欺诈的责任追究。

贝尔斯顿案例留给人们的问题和启迪

毫无疑问,这两个基金经理有误导和欺骗投资者的行为,他们确是第一线的直接责任人和美国债市信用危机的导火索。然而,又是谁在背后长期纵容他们进行误导和欺诈?他们又受了谁的欺骗去买那些CD0类垃圾债券?那些有关的公司为什么要发明和较长时期发行那些误导全球投资者的“伪劣产品”?如果让这两个基金经理替代一切“伪劣产品”发明的长期参与者和受惠者,对这些“伪劣产品”的最终信用和经济恶果负责,实在也有些不公平。这不过是有些人推卸责任,掩盖事实真相,找些小人物做“替罪羊”罢了!

美国金融市场在2008年,之所以出现贝尔斯顿案件,爆发历史上最严重的“次贷危机”、“信贷危机”、“债券产品危机”、“王牌金融公司经营危机”和“投资者投资信心危机”等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和多方面的,绝不是抓出少数几个一线责任人和改进一下监管条例就能万事大吉的。充其量只能做到减少发病率和延长爆发周期。切当事人和机构应深刻反省,牢记教训,认清问题的根本所在,更要能诚心诚意地认识和承认错误,愿意改正不良道德和商业误导行为,改革各种不合情理的公司法和分配体系,真正制定和实施新的防范风险的条规和措施,这才是大大减少或期待消除未来诸类风险和危机的可靠出路和保证。

了解一些历史案例,深刻分析引起贝尔斯顿案件的缘由和这次美国“次贷信用危机”,乃至欧美一些金融公司经营危机的多方面客观和主观原因,方可领悟上述观点。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