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纽约客发了一张图片,让大家纷纷转载,说的是一个人带着一只狗躲在路边阴暗的角落里乞讨,南来北往的都是机器人,时不时机器人还会扔下一两个硬币算是施舍。这张图让大家本就脆弱的小心肝不淡定了,机器取代人,难道真的快来到了?其实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已经正在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机器挤占,而人工则越来越少。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在2033年,大概也还有15年左右吧,美国现有的47%的工作岗位就将实现自动化,电脑将取代人脑,机器将取代人工。
就拿制造业工厂来说,已经大量的机器手臂被引用,而工人的劳动力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一旦机器手臂能够取代劳动力将发生一个趋势性的逆转,那就是那些原来进入中国的生产制造业外资,都会纷纷离开。原来人家看重的就是你的劳动力便宜,现在第一你的劳动力已经不便宜了,第二其他的成本还很高,第三机器可以替代人工了,那么他们会本能的想到,把工厂搬到一个税收、土地、运输、能源成本更低廉的地方去。中国显然在这些方面都不具备优势,所以我们看到了尼康关厂,去年索尼希捷也都关厂了,未来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而民族制造企业也会外流。比如富士康这样的OEM企业,他早就被人工问题搞得一个头两个大,不但成本上升,而且还很难管理,动不动跳楼这事确实很难办。
有人说,你说的这个还早,确实还早,但这个趋势的大门已经开启,他已经按照既有的节奏开始颠覆了,最先颠覆掉的就是那些可复制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比如工厂的工人,可能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机器的伤害,现在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每年都会有若干台机器装配,而每台机器出现都会干掉一个企业几十个工人的工作岗位。2015年富士康说,未来3年内达成7成人力由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取代的目标,换句话说,也就在明年这个目标就该实现了吧,工厂里的7成工作岗位就换成机器了。据说目前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而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目前还是必须用人工。主要是因为精度不够,但这很明显是一个量的积累,精度这个东西,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快就能超过人工了。到时候恐怕会大面积引发机器换人的运动。
说了这么多,都在制造领域,您别觉得好像与己无关。其实在城市就业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开始了机器换人的活动,比如金融业够高端了吧,现在很多数据分析师已经没有工作了,大量的工作都由机器来完成了,以前一个分析师去翻财报,再牛逼的人,一天你也就翻个2-3家公司,现在有台机器,基本上每天都能把市场里的公司全部都翻一遍。而且财报都是自动抓取,连往里填数字的工作都省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部门的分析人员大规模的精简。只留下一两个人根据数据,给出结论就够了。收集整理数据的工作,完全就不需要人了。华尔街现在大量分析师失业。另外,干会计的不少,这个行业被机器取代的概率几乎是100%,会计的本质其实也是信息收集,内容整理,以及存档管理,工作逻辑很强,而且准确性要求非常高,那么机器就天生具备优势,今年普华、德勤、安永这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提出了智能机器人方案,也就是说很快会计工作将被大范围取代,到时候一个公司有一个人工会计,然后统帅一堆机器将成为常态。其他的会计人员,由于市场突然萎缩,你可能很难再找到工作。
此外,还有银行的柜台,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机器出现,柜台的需要逐渐在降低,未来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人工了,前台也是如此,更多就是接待预约的工作,日本已经开发出来了前台机器人,还有人力资源岗位,今年3月在北美已经做出来一个机器人,据说3秒就能筛选出一个合适的候选人,也不用人工再去翻简历了。留几个面试的,其他都交给机器来做就可以了。
总之,机器替代人的大门已经开启,未来的世界将分出非常明确的层次,最高等级的一定是控制机器的人,其次是机器人,第三是机器不可替代的人,最底层就是被机器替代掉的人。所以你要做哪一类人呢?至少要先保证不可替代,目前来看,跟人打交道的东西,和创作性的东西,还不容易被替代,也就是说现在机器模拟人工可以,但智能还不是特别过关。所以要在未来五年保持竞争力,你就要将自己的工作建立在人脉关系的基础上,又或者是创造力的基础上。如果你的工作还是以体力和简单的重复劳动为基础,那么日子会越来越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