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并不好用
举例来说,如果你通过研究过去的行情数据发现,在很多时候,RSI的数值一旦到达了80,行情就开始下跌了。如果你认定这是一个规律的话,那么下一次见到了这个数值,你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卖出去。这样做法的结果,自然是有好有坏的。有时候行情果然下跌了,有时候又不一定下跌。面对这种情形,你应该怎么做呢?理智的做法是坚持这么做。长此以往,你还是能够享受到这一指标带给你的合情合理的利润的。
研究了半天技术分析,到头来还是要容忍一定程度的亏损。 这一点在许多交易者看来, 是难以接受的。许多人研究技术的出发点,就是想要提高精准度、命中率,就是想要怎么去避免亏损。如果不能确定单一的某一种技术分析工具,在接下来的交易当中,到底能不能发挥犯好的预测作用,那么十分白候的逻辑,就是再借助于其他分析工具对行情再次进行辅助性的验证、复核。他们期望两种工具的“共振”、“契合”能够进一步提高预测的正确率, 似乎这样就会更有把握一些。 如果还是不放心,就需要借助第三种,甚至第四种工具,这样就会把交易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出了交易者的三心二意、将信将疑。如此一来,他们必然不会不折不扣地执行。这种对分析工具的变通使用,其初衷也许是为了扬长避短,殊不知这样的“合理化”的改造,反而更增加了技术分析运用的不确定性。何以如此呢?因为这种改造也是有一个概率存在的,如果这种概率不是100%的起作用,那么复合事件的概率,就需要将两个概率相乘在一起,其结果就只会降低了概率而不可能提高。这种局面长此以往地进行下去,不仅会使得交易陷人混乱,同时也会带来心理上的“ 虚无主义”。
最后还有一个因素,也使得技术分析工具的运用效果大大地衰减了。这就是随着技术分析工具的普及,已经使得它不再是某个人的独家秘籍了。市面上那些自称是“秘籍”的东西,也无非是一种“修修补补”似的微调与改良而已,并无助于本质的改观。如果你只有大刀、长矛之类的冷兵器,你肯定干不过步枪、火炮之类的热兵器;而这些常规的热兵器,又没办法与导弹、原子弹之类的超级武器相抗衡。大家如果都有了导弹,原子弹,那又怎么竞争呢?到了这个层次,就还是要讲其他策略才行。既然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 上,你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获得什么更多的优势。
技术分析工具也是如此,这已经是一种公开的“武器”了。既然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又怎么能期望这套东西再带给你喜出望外的收益呢? 一件事情相信的人多了,并且是大家可以公开获取的信息,那么也就同时增加了“庄家”人为操纵的可能性。这样一来, 经验的估值,就有可能演化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