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线交易原理
市场是非理性的,试图预测行情,以便达到抢占先机的目的,结果往往徒劳无益。交易具有随机试错的性质,要想稳定盈利,必须具有策略性的思维。任何稳定盈利的策略,都必须有“正确率”与“盈亏比”的支撑,超短线交易也不例外。在短暂的时间框架之内,操盘手只需要把握行情是否“继续”还是“逆转”,自然可以达到“删繁就简”的效果。
行情预测面临的困境
在一个实行电子撮合交易的市场,所有的买方与卖方,都在网络后面隐身遁形了。他们只在交易的时间里,才会通过网络汇集到一起。正是所有的这些人一来自 各行各业、性格不同、背景迥异的一群人,他们的全体组成了期货市场,并且决定了期货行情上上下下的走势。
这些看不见的对手,散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个角落,虽然我们无法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但是我们却分明能够感知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将自己对于交易的种种想法付诸于行动,他们的交易指令又经由电脑、网络被实时地撮合到了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价格。新近产生的交易数据,又被及时地反馈到了每个交易者的电脑终端里面,或者以K线图、闪电图、分时走势图的形式,或者就直接以最原始、最直接的数字形式呈现在交易者的面前,并对他们进一步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交易时间里,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价格,串联到一起, 就形成了行情的走勢。
那么行情走势的变动,又都具有哪些特点呢?我们随便找出某一天交易的图表,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在一天当中,行情时而上涨、时而下跌,具有-定的不确定性;并且即使在一波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当中,行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呈现出涨中有跌、跌中有涨的复杂形态。
面对这样一个变化莫测的市场,交易者如何求得生存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行情能够通过分析与其相关的各种要索而被事先预测出来吗?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直接决定着交易风格的不同,也决定着交易行为最终结果稳定程度的不同。
行情这种来回拉锯、来回波动的复杂性,正是买方与卖方的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在某一时刻,买方与卖方增加或者减少筹码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期货市场的行情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到底是由现货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还是行情经启动, 就可以自行其是地独立运行?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可以说,行情走势之中的任何一个价位,都是由各种力量、各种信息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各种力量,就是期货市场的交易主体,包括了做多的、做空的,投机者、套利者、套期保值者,有主见的投资者以及盲目的跟风者,等等。所谓各种信息,则是市场主体赖以判断走势的依据,包括了基本面的、技术面的,必然的、偶然的,宏观的、微观的,真实的、虚假的,正式的、小道的,等等。
在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以及期货标的物的供求关系,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易者的操作决策。在行情启动之后,行情自身的变化,一经反馈到交易终端,也会对交易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而且作用更为直接、更为重要。甚至有许多交易者,其他信息一概都忽略不计,就只参考行情本身的变化。
理论上讲,来自基本面的信息,应该会对行情的走势产生影响,因为这是最原始、最基础的驱动力。但是企图通过研究、分析基本面的信息来及时、准确地预测行情,则是一 件异常困难的事情。这需要几个先决条件,首先交易者必须有能力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到“所有”的信息;其次交易者必须具有迅速、有效、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会由于能力有限、心理状态之类的原因而受到干扰。显而易见,做到这两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人、任何机构,也不可能了解到所有的信息,并且对于信息的处理也不见得就是全然正确的。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交易者的心理波动。交易者并非绝对理性的动物,即使得到了正确的信息、处理的结果也没什么问题,由于自身存在着“贪婪”与“恐惧”之类的人性弱点,也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决策上的失误与偏差。
更为不幸的是,除了常规的宏观、微观因素,会对行情的走势产生影响之外,这个世界还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偶然性事件。这些偶然性事件,几乎是不可预知的,但是一经发生就会立竿见影地对市场产生影响。比如“9.11”事件导致了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这种由于政治分歧而引发的恐怖袭击,对市场产生的冲击,人们也许还不难想象。还有一种更加难以揣测的偶然性事件,有时候就不免叫人大跌眼镜了。比如,2013年8月16日,由于光大证券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乌龙指”事件。像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故,也同样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实盘行情截图: 2013 年8月16日,11点06分,在1分钟之内,沪深300股指期货狂涨近50点,折合人民币15000元。 这一金额,几乎占到了一手保证金的18%。
正是由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人们处理基本面信息的能力,也必然是有限度的、不尽理性的。这也就必然导致了一种局面,行情经启动,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行其是的能力,这就使得期货价格的波动并不会严格地与现货的供求关系保持亦步亦趋的节奏。因而可以说,研究基本面注定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对一个纯粹的投机者而言,的确无需考虑过多,只要针对行情的走势,就事论事就可以了。那些运用技术分析工具进行交易的人,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他们认为,市场行为涵盖了一切,过去发生的历史还会重演,基于历史数据可以预测未来的走势,这种思维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历史的确是会一而再、 再而三地重演,但是从来都不会简单地重复。因此,通过技术分析得到的结论,也就只能是模棱两可的、不够精确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人们在运用技术分析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弹性。即使大家得到的交易数据完全一样,使用的分析工具也完全一样,不同的人还是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全然相反的结论。这种现象在运用技术分析的过程中,屡见不鲜,丝毫也不足为怪。也正是因为这样,还不能把技术分析的方法称之为逻辑严密的“科学”,而只能将其称之为一种可以灵活运用、也必须灵活运用的“艺术”。
总之,不论是基于基本分析,还是基于技术分析的交易体系,我们都不要寄予过高的期望,它们同样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确定、不可靠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