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的内涵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应变化的。一般来说一个上市公司在上市后的一年之内如果还没有分红送股,或者股价未被市场主力明显炒作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归纳为次新股板块。
在临近年末的时候,次新股由于上市的时间较短,业绩方面一般不会出现异常的变化,这样年报的业绩风险就基本不存在,可以说从规避年报地雷的角度来说,次新股是年报公布阶段相对最为安全的板块。
QFII投资“次新股”有什么用意?
当内地公募基金在一季度内纷纷丢下成长股奔向白马股的时候,海外机构却在悄悄地捡拾冲高回落的次新股、小盘股。其中下手最快的机构,已经一次性扫货近三十只。
来自上证报资讯的统计,QFII机构在一季度内合计新增106只A股投资,这些个股的平均市值仅为130亿元。其中,以瑞银集团为首的QFII,直接抄底31只次新股,买入总市值超过13.6亿。
是QFII思路前瞻,还是内地基金思维更接地气?批量扫货小盘次新股的QFII机构,究竟为何而来?
01、扫盘次新股
根据上市公司的一季报,名列QFII持股市值前列的似乎依然是那些大市值的龙头股,包括银行股、五粮液(60.990, -1.78, -2.84%)、包钢股份(1.510, -0.02, -1.31%)、万华化学(46.410, -1.06, -2.23%)、海螺水泥(35.990, -1.34, -3.59%)、中工国际(15.270, 0.00, 0.00%)、中国国旅(59.780, -2.19, -3.53%)等。背后的买家也都是瑞银、花旗环球、淡马锡、摩根大通等知名海外机构。
但若从新增股入手,QFII的投资气象则完全不同。
根据上证报资讯统计,QFII在一季度内新增持股为106只,新增持股市值为101.6亿元。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个股集中在次新股身上。
根据统计,QFII机构在一季度末,合计增持31家2016年11月后上市的新股。
这其中既有上海银行(11.710, -0.19, -1.60%)这样的传统行业公司,也有泛微网络(97.900, 0.95, 0.98%)、荣泰健康(49.560, 0.13, 0.26%)这样的全新领域企业;既有常熟汽饰(14.030, 0.03, 0.21%)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公司,也有茶花股份(9.920, -0.23, -2.27%)这样的日用消费品公司;既有江山欧派(23.840, 0.12, 0.51%)这样的民营企业,也有中国科传(8.800, -0.26, -2.87%)这样“根红苗正”的国有资产。
更有意思的是,此次扫货次新股的主要是同一家QFII机构——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后简称瑞银集团)。
根据统计,在31只(次)批量扫货的次新股中,瑞银集团涉足了其中的28只。其中,既包括块头较大的上海银行,也有流通市值不足20亿元的亚翔集成(21.500, -1.01, -4.49%)、德新交运(25.250, 2.30, 10.02%)、常熟汽饰、泛微网络、至纯科技(23.720, -1.21, -4.85%)等。
02、全新的策略
从结果看,QFII扫盘次新股的战略似乎是一个新现象。
统计数据显示,除去本轮集中增持的次新股,QFII持股之前并未出现如此集中、批量扫货的情况。
把最新持股按成立时间分析就可以看出,QFII目前的持股多数在2016年11月之后上市。
往前推算,QFII的全部持股中,在2016年1月到10月上市的个股只有3只;2015年上市的个股有9只(已经是近年最高值);2014年上市的3只,2013年上市的1只。
另外,从持仓特征看,QFII持有重仓股的平均市值也正在不断下降。根据上证报资讯统计,QFII在一季度内新增持股为106只,新增持股市值为101.6亿元。换算下来,QFII平均每笔新增投资的金额不足一亿元。这个规模大概是历史重仓股的三分之一。
此外,QFII新增持股的市值区间也大幅下降。根据计算,新增持股的平均市值为130亿元,相比存量水平大概也只是三分之一。
这种QFII“广撒网”式的布局,在A股市场还是不多见的。
03、改变市场格局?
那么何以出现这种QFII机构批量持有次新股的情况呢?
一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总监认为,QFII批量投资次新股,大概率是两种投资策略,其一是指数投资、其二是量化投资。由于次新股上市时间较短,通常很少被指数使用,所以,量化投资策略可能性相对较大。
另外一些熟悉QFII使用的投资经理也透露,瑞银这样的欧美大行,其QFII额度,主要是供其客户交易使用的。早期的QFII额度较少,主要为海外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养老机构所用,因此显现出清晰的价值投资痕迹。而近年来,随着市场上的QFII额度逐渐增多,客户机构多元化,其持股也渐渐出现多元化、本土化的特点。
虽然不能完全确定背后的主力机构用意何在,但是,QFII批量扫盘次新股,仍可能给整个市场带来启发。
首先,QFII机构开始深度介入A股的次新股行情,意味着新的投资者结构开始形成,这对于未来行情走向研判,有重要意义。
尤其,2017年2月以后上市的次新股浮亏较多。比如多家QFII机构介入的上海银行,目前收盘价位于其上市以来的相对低位,博迈科(13.470, -0.17, -1.25%)、贝斯特(14.190, -0.17, -1.18%)等也处于相对低位。如果QFII机构早先建仓较为积极,且持股至今,则浮亏预计会在10%~20%之间。这些投资的结局,估计也将影响QFII机构下一步使用新战术的兴趣。
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的披露,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A股的路线也浮出水面。羊城晚报记者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昨日,两市共有187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今年一季报,其中,有138只个股被QFII持有,占总数比例达到7.30%,高于目前已经发布201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去年四季度被QFII持股比例(6.30%)。
外资重配化工股
根据目前已公布一季报的上市公司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QFII在138只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总体上看,这些个股集中在中小板上,中小板个股共有46只,占比超过三成,主板和创业板个股均为29只,占比约为21%。
不过,持股市值较高的主要还是低估值蓝筹股。4家QFII扎堆持有两市第一高价股贵州茅台4162.94万股,持股市值高达103亿元,成为QFII持股市值最高的个股。紧随其后的是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机场,持股市值分别为82.19亿元、71.51亿元、28.1亿元。
从具体行业上看,QFII重配的行业依然是化工、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电子。中银国际证券研报分析认为,化工产品进入消费旺季,供给侧优化叠加需求向好,产品价格进入反弹季,行业转型升级和新材料符合经济发展大势,前景良好。化工行业也成为QFII第一重配行业,今年一季度138只QFII持仓股中,16只为化工股,占比约为12%,比例最高,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电子板块中,QFII持仓股数量均超过10只。上海机场、贵州茅台、苏泊尔、威孚高科、平高电气等均出现多家QFII共同持股的情况。
大幅增持次新股
和去年四季度相比,QFII新进64只个股,同时一如既往地钟爱机械设备、化工、电子、通讯行业。其中,宝钢科技买入最多,富达基金(香港)公司一季度买入了约2958万股股份,市值达到1.55亿元。紧随其后的是网宿科技,其受到比尔及梅林达盖茨信托基金会、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青睐,合计买入1380万股,总市值高达8亿元,也是QFII新进个股中持股市值最大的个股。
除了投资新股外,QFII对部分已持仓个股再度加仓,其中以机场股表现最抢眼。深圳机场增持股份最多,美林国际和富达基金(香港)公司一季度分别新买入1550万股、1622万股,原流通股东瑞士联合银行也增持了2657万股,使得深圳机场一季度被QFII增持超过3630万股,总增持市值超过3亿元。同时,上海机场去年的4家QFII股东有3家增持股份,总计增持了1863万股,增持股份数排名第二。
从市场表现上看,上述QFII新进个股股价分化较大,今年以来涨幅翻番的个股均为次新股。涨幅最大的是高科石化,自1月6日上市以来,累计涨幅已经超过234.96%,海顺新材、苏州设计、司立克、银宝山新均是去年年底以来上市的次新股,涨幅均超过100%。整体上看,QFII看好涨幅较大的次新股,64只新进个股中有11只是去年12月后才上市的次新股,QFII新进个股今年以来的平均跌幅为2.16%,大幅低于上证指数16.77%的年内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