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创新能推动平准基金的发展?
经过13年的发展,中国基金行业已经遇到了明显的制度瓶颈。在现实条件下,只有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基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欧美等国的经验,在未来5-10年的时间里,我国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应达到占GDP 30%-50%的规模,这意味着,即使按保守估计,未来5-10年基金行业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将增加10倍以上。一个大国的金融战略需要一个强大的、以公募基金为主导的资产管理行业,宏观经济发展中的转方式、调结构以及快速增加的社会财富管理更迫切地需要一个强大的、以公募基金为主导的资产管理行业!就现实而言,我们认为应该通过制度创新尽快解决以下问题。
1.建立统一的基金销售平台
2004年6月,中国证监会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以及专业基金销售机构等都可以申请基金代销业务资格。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外,只有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一家机构获得了基金代销业务资格,成为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但由于天相投资无法取得资金清算资格(属于银行业务),所以其销售的基金数量微乎其微。目前影响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销售机构无法取得资金清算业务资格。
第三方基金销售发展不起来,银行垄断基金销售业务的局面就无法改变。当前,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由监管部门或行业自律组织牵头,建立一个全行业统一的、具有资金清算功能的基金销售平台。使未来的基金销售以统一销售平台和基金公司直销为主,银行和券商销售为辅。建立统一的基金销售平台至少可以解决三个问题:首先,可以打破商业银行垄断基金销售业务的局面,有利于证券市场增加客户和资金流入。银行垄断基金销售的结果是大量的资金和客户最终流入银行,对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而言,资金的过度集中无疑将大大增加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其次,可以极大地缓解基金公司的生存压力。建立统一的基金销售平台后,银行不能随心所欲地索取基金公司的管理费,这不仅增加了基金公司的营业收入,还理顺了契约型基金管理中的信托责任关系,最终受益的是基金持有人。第三,可以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考虑取消)基金发行和申购/认购费用,这不但降低了基金持有人的投资成本,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基金投资。
2.建立独立的基金托管机构
《基金法》第二十五条和《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管理办法》均规定,基金托管人由商业银行担任。目前已有18家商业银行取得了基金托管资格。但实践表明,现行的商业银行托管制度既没给基金公司带来利益,也没给基金持有人带来好处。所以,银行托管制度不利于基金行业发展。银行除了每年按基金资产规模的0.25%收取托管费以外,对基金的运行、持有人的利益并不关心。毕竟,对银行来说,基金持有人不是自己的客户。一些基金公司曾经做过变更托管人的尝试,但是由于银行托管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垄断性制度,即使变更了托管银行也不意味着基金运行和持有人利益会得到改善。此外,在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证券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作为基金托管人的监管约束非常微弱,从长远看,这不利于对持有人利益的保护。
基金托管人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就是保管持有人资产,监督基金公司对持有人资产进行管理,从法理上说,商业银行并非是天然的基金托管人。因此,要改变现行的银行托管制度就必须修改《基金法》和其它相关规定。我们强烈呼吁由证券监管部门牵头成立独立的基金托管机构,或者在证券金融公司(证券金融公司是在融资融券业务全面放开以后,为证券公司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方面,它具有明显的商业银行特征)成立以后给予其基金托管业务资格。成立独立的基金托管机构后,一方面可以托管新设立的各种基金(甚至包括私募基金),另一方面,也为老基金变更托管机构提供了可能。独立的基金托管机构收取的托管费,除了用于维护自身经营管理以外部分可以用于建立“股市平准基金”,使托管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按照每年托管2万亿元基金资产计算,每年的托管费则为50亿元,但是,随着基金资产规模的扩大,托管费收入会变得非常可观。未来,当托管资产规模和股市平准基金的资金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考虑逐步降低托管费的收取比例。所以,建立独立的基金托管机构既有利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更有利于基金行业和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
3.允许基金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在美国、加拿大、台湾和香港,公募基金公司上市早有先例。美国的上市基金公司已有10多家,最著名的是弗兰克林邓普顿公司,香港的惠理集团也是上市的基金公司。但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已有的37家各类金融企业上市公司中唯独不见基金公司。目前,在证券行业中已有15家券商成为上市公司,但是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证券公司经营业绩远不如好的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上市将带来基金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
我们可以举一个中等规模基金公司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假如一家基金公司资本金规模为2亿元,管理的资产规模为年均500亿元,管理费收入为5亿元(管理费平均为1%),营业收入大约为6亿元,那么它的净利润应该超过3亿元。如果公开发行1亿股,发行后的每股净利润为EPS=1元/股,按发行市盈率PE=50计算,那么募集资金至少为50亿元。公司上市后,投资者50多亿元的资本金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公司型的基金。这意味着,基金公司既要管理契约型基金,又要管理公司型基金。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统一。
监管部门还应当允许基金公司尝试实行股权激励,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公募基金行业的人才流失问题。
4.给予基金公司管理社会公共资产的资格
公募基金行业是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行业中受到法律法规约束最多、监管最严的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基金行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加强合规管理、主动控制风险和自觉接受监管已经成为基金公司的经营管理常态,把各类社会公共资产交给基金公司管理等于将这些资产的管理纳入监管范畴。
如果人为地设置基金公司管理各种社会公共资产的“进入壁垒”,放任这些资产大量流向私募基金和外资机构,不仅是对社会公共资产的不负责任,而且也将这些资产至于危险的境地。因此,我们也呼吁证券监管部门尽快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则,给予基金行业管理社会公共资产的资格,允许基金公司参与社会公共资产的管理。
据华夏时报报道,该报记者近日独家获得了中国民主同盟拟提交两会的一份名为《关于建立平准基金法律制度稳定股市的提案》,该提案对平准基金的设立、资金来源、监管等问题做了政策设计。分析人士指出,平准基金很可能成为本次两会上的讨论重点,两会后加速推出也是可期的。
推出平准基金,真的能像这些人认为的那样,熨平股市的非理性波动,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吗?本博以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不过是聊以自慰罢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助长炒作之风,成为加剧市场波动的助推器。
首先,在对于股指大起大落根源的认识上,提案存在着根本性的偏差,这也是平准基金支持者们的一个通病。提案认为,表面可归咎于市场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但本质上应归咎于有关救市的配套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政府对救市措施的无所适从和维护股票市场秩序的不力。
这种说法无异于本末倒置,恰恰相反,我国股市之所以大起大落,正是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其中主要是信息的不对称性,才使得一些占据信息和资金优势的市场主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作为市场大多数的中小散户,只能被动跟风,有如躲猫猫一般,被蒙在鼓里任人宰割。
这些缺陷,并不像提案中所说的那样,是市场自身存在的,准确地说,这些缺陷与市场本身无关,而是因为制度和监管不到位产生的。把这些缺陷推到市场本身,不是无知的表现,就是试图推卸责任。这些人不去研究如何完善信息披露等市场规则和打击操纵市场行为,还市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整天把平准基金吊在嘴里,只能说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默认和助长了不道德的市场行为。
其次,就市场本身而言,是不存在什么理性和非理性的,之所以会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完全是出自于人们的认识和判断,而这种判断又往往与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相互关联。就如我国股市,即便是炒上了天,投资者也不会认为是非理性的,而一旦暴跌,情况就完全相反,不仅投资者就是政府也认为是非理性的,原因是投资者损失过大,就有可能会威胁到社会安全。因而,除了一些像经济危机之类的典型事件外,只要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基础上的市场,就很难说得上是非理性的。
从长远看,平准基金必然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由于股票市场从本质上说只是财富的重新分配,因而平准基金的增值必然意味着投资者的损失,也就是说,由于平准基金的特殊地位,信息和资金的优势兼而有之,这对投资者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即使称不上操纵市场,至少也破坏了市场的三公原则。
从提案在对平准基金的定位、启动、监管的政策设计中,可以看出,它仅仅考虑到如何防止基金的不正当使用,而遗漏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即如何才能做到保密。提案设计中,平准基金的启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在目前市场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无论是进入市场,还是退出,如果不能保证避免一些市场主体提前获知,无异于为他们提供了另一个获取暴利的途径,又怎能实现设计者们熨平股市非理性波动,稳定证券市场的初衷呢?
中国国务院于11月10日宣布了一项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人民币财政刺激计划,股市虽应声大涨,但上涨过程远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个中原因在于,造成如今股市迟迟不能探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小非,而4万亿计划中多是对部分上市公司的利好并没有针对大小非的专项资金,对股市产生的直接影响不足。因此,市场在经历了短期的兴奋之后,推出平准基金的呼声又一次高涨起来。
目前市场关于平准基金的主要讨论点在于平准基金推出后的积极作用,无非是说平准基金的推出可以稳定市场,而国家呢也不会吃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稳定了,股价上升了,平准基金也赢利了,相当于国有资产增值,大家实现双赢,所以,平准基金不管怎么看都是目前最有效的一招棋。
乍看之下,这个说法确实很具有蛊惑性。但是如此好的说法为何迟迟不能推出呢,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平准基金并非只有他们说的那些好处,平准基金更多是那些他们没说的坏处。而那些坏处所带来的后果是没有人愿意承担的。
对于如今的股市而言,大非由于受到严格的管制,所以相对抛售难度较大,属于市场可管制的范围,换言之,如今的大小非问题主要是小非的问题。如果要想稳住如今的股市,撇开大非不谈,光看小非,小非目前未抛售的市值大约有1万多亿,那么针对小非的专项资金的规模至少要在6000亿以上才能起到效果,可以肯定的是,这么大笔的资金如市,是一个天大的利好,再加上政策面的配合,那么,资产的升值,股指的暴涨都是可以预见的,所谓的国有资产的增值也是必然的,但是问题随之而来了,这升值之后的大约万亿的资产该如何回笼入市资金呢,该如何套现出局呢。这么大一笔资产的套现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说什么逢高抛售哪有那么容易,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这部分平准基金会变成大非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平准基金的最后结果就是国家花钱把不可控的小非变成了可控的大非,舍己为人地把自己套牢了。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当这部分股票想逢高抛售的时候,只要消息稍有泄漏,那些机构也好,散户也好一定会立刻开溜,国有股十年减持的惨痛经验可是说明了一切阿。正因如此,参考盈富基金用了4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资金回笼,在如今a股条件下,这平准基金要用几年时间才能在市场不引起大的变动之下完成资金回笼呢。
所以,总的来说,平准基金所带来的预期账面盈利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虚假的,因为它的庞大身躯导致它很难套现,所以平准基金只是看着好看的烫手山芋而已。有谁会去接这个动辄就要承担千万亿国有资产套牢流失的山芋呢。所以说,为了稳定证券市场,政府还会隔三差五地推出一系列利好措施,但是唯一不可能推出的就是平准基金。
如果有人拿1998年的盈富基金说事,那么为什么在2001年后面临相近的跌幅时,港府再未循例“救市”?其实98年推出平准基金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97的原因,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守住香港,否则,谁又会去用这把双刃剑呢,毕竟纵观全世界,平准基金的副作用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