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股市分析]保本基金谢幕避险需求仍存投资更要理
10月15日,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后一只保本基金“汇添富保鑫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将转型为“汇添富保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这标志着历经16年风雨的保本基金正式谢幕了。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这显然是一件具有纪念意义的事情。虽然保本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仅仅只存在了16年的时间,但从它的诞生到它的发展再到它的退出,显然都烙上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烙印。可以说,保本基金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中走来,最终又走进了资本市场的历史之中。
基金是2003年在我国正式面世的,首只保本基金是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因主打“保本保收益”这一创新理念契合了市场需求,该基金一度热销,首发规模达到51.93亿元,开户的投资者达到14.81万户,代销行中国工商银行卖出41亿元,刷新了开放式基金发行的多项纪录。
保本基金之所以会在当时诞生,显然与当时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当时的“5.19”行情引发的一轮牛市,到2001年6月见顶2245点后宣告结束,此后股指进入回落整理状态,市场缺少赚钱效应,而只有亏钱效应。于是“保本”就成了当时投资者的一大愿望。保本基金也因此应运而生。
而保本基金的发展也同样与股市行情的发展密切相关。保本基金的发展有两次高峰,一次是2011年前后,保本基金迎来了首次爆发式增长,当年新成立18只保本基金,发行规模超360亿元,成立只数远超此前7年总和。而当时的股市经过了2008年的大熊市后,股指又经过了2009年的反弹,然后进行回落整理,投资者同样又面临着避险的需求。
第二次是2016年,保本基金发行再次出现井喷。仅2016年上半年新成立的保本基金规模就占到当年发行总规模近四成。2017年初,保本基金总规模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成为公募基金崛起的新主力军。而这次保本基金井喷的背景就是2015年股市行情由牛转熊,市场同样对避险有着强烈的需求。
因此,不论是保本基金的诞生还是保本基金的发展都烙下了A股行情的烙印。这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A股市场的历史。一方面是A股市场的波动很大,尤其是经过一轮牛市之后,随后的熊市会给市场带来极大的投资风险,因此投资者有避险的需求。另一方面是A股市场缺少避险工具,投资者不能做空赚钱,所以投资者只能借助于保本基金来回避投资的风险。可见,保本基金的诞生与发展是顺应了A股市场的发展需要的。
但保本基金也有一个明显的短板,这也决定了保本基金是“短寿”的。虽然保本基金成了投资者避险的工具,但投资总是有风险的,那么保本基金本身又如何回避风险呢?实际上,保本基金本身也是需要直面投资风险的。于是为了履行“保本”的承诺,保本基金所要面对的风险,只能由基金公司承诺的“连带责任担保方式”来担责,即把保本基金的风险转嫁给基金公司。这对于基金及基金公司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在这种机制下,保本基金规模越大,基金公司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
因此,为排除基金业发展的隐患,确保基金业的健康发展,2017年监管层出台了《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将保本基金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了连带责任担保机制。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出台,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管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如此一来,保本基金已无法适应监管的要求,只有退出历史的舞台。
保本基金正式谢幕了,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实是一个损失,因为投资者少了一个避险的产品。这就要求投资者在没有保本基金的市场环境里,要进一步增加风险意识,做好防范风险的工作,同时更加注重理性投资。投资者失去了保本基金做依靠,就必须自己依靠自己。
当然,从监管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保本基金之所以受到投资者的欢迎,主要是基于其避险功能,而避险工具的短缺这其实是A股市场的一个短板。如今作为避险工具的保本基金走向了历史,那么监管者就需要重视新的避险工具的推出,推出满足中小投资者需求的避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