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看股市]上市公司退市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将“面值退市”进行到底
在A股市场,退市制度一直是备受诟病的一项制度,该项制度一直被市场认为是形同虚设。自2001年水仙电器拉开A股上市公司退市的序幕以来,上市公司退市一直都是断断续续,有时甚至连续几年都没有上市公司退市。以至退市制度实行18年来,A股退市公司的数量也就在百余家左右。
A股市场上市公司退市不力的情况在近年有所好转。由于管理层对退市制度作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加大了对退市工作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引入了“面值退市”制度,上市公司退市的数量开始增多。如今年就有雏鹰退、华信退、*ST印纪、*ST大控4家公司加入到面值退市股行列,占据了今年退市公司的半壁江山,“面值退市”几乎成了上市公司退市的主力军,对不少上市公司产生了震慑力。
“面值退市”之所以能够成为目前A股市场上市公司退市的一个重要渠道,甚至能够在市场上产生一定的震慑力,关键在于“面值退市”是目前A股市场上最快的退市通道。当上市公司的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时,该公司即触及面值退市红线。此时,交易所即可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而一旦交易所作出了终止上市的决定,公司股票就将进入30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交易,交易结束,股票就正式退出A股市场。因此,与其他方式的退市相比,“面值退市”不仅少了“风险警示期交易”的环节,更少了暂停上市阶段,而暂停上市的期限最少是6个月的时间,有的公司一“暂停”就停了好几年。可见,“面值退市”是目前A股市场上效率最高的一种退市方式。
或许正是由于“面值退市”效率高的缘故,一些习惯于“暂停上市”方式退市的投资者以及市场人士,对“面值退市”这种快速的退市感到不适起来。为此,有舆论建议,放宽“面值退市”的规定,允许上市公司在股价连续10个交易日跌破面值之后,主动申请停牌来实施自救。停牌的时间最长可达半年,让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有充分的时间来提出改善公司基本面,或引入真正有能力拯救公司的重组方。该建议的精髓就是给上市公司设置一个为期6个月的“自救期”,让上市公司进行自救,这与目前其他退市方式的“暂停上市”有相似之处。
这种设置“面值退市自救期”的做法显然没有任何必要。对于A股退市制度来说,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开历史的倒车。除了降低“面值退市”的效率之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此,A股市场需要坚定目前“面值退市”的做法,将“面值退市”进行到底。
对于当下的A股市场来说,显然不是要削弱上市公司退市的力度,而是要加大上市公司退市的力度。总体说来,目前A股的退市公司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以市场甚为关注的美股为例,在1995年至2005年十年间,美国三大股市共有9273家公司退市,基本上一年1000家左右。而最近十年,纽约交易所股票退市的比例高达6.6%,而纳斯达克则达到7.6%,每年退市公司数量甚至比每年新上市公司数量还多,这在美股是一种常态。与此相比,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显然还只是刚刚迈步而已,完全没有可比性。即便是在退市力度加大的今年,目前真正退市公司的数量也还只有几家而已,4只“面值退市股”目前只是走在退市的路上,还没有最终退市。因此,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不仅如此,“面值退市自救期”并不能让上市公司真正进行“自救”。正所谓未雨绸缪,上市公司真要自救,根本就不应该等到公司陷入险境,濒临退市的时候,在公司股价还没有跌破1元,甚至还没有跌破2元之时,公司有的是自救时间,何必要等到公司股价已连续10个交易日跌破1元面值之时才来自救呢?等到公司濒临退市之时再来自救,这显然只是临时抱佛脚了,自救的意义非常有限,除了拖延退市的时间、降低退市的效率之外,只能是让上市公司多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给市场增加一个投机炒作的机会,并不能真正让上市公司进行自救。而这种拖延与投机炒作,显然不是市场所需要的,是与市场的健康发展背道而驰的。因此,要不要自救是上市公司自己决定的事情,面值退市制度没有必要作出这样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