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景气政策,国家拥有一些决定性的手段。在这个经济控制的操作台上有各种各样的操纵杆:预算和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贴现率,贷款限制或者自由化措施等,对此我还会详细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只是在价格和工资问题方面,到目前为止西方政府仍然束手无策。这种状况在近期使得通货膨胀问题变得异常的复杂。无论如何,每个聪明的投机者都应该注意一个规则: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违背那些体系运行维护者的指示和导向。因为这些人拥有更强大的武器,或早或迟,这些指示和导向总是会被实施的。
过去,在通货膨胀还没有变得如此剧烈之前,国家能够相对有把握地来引导经济的最气状况。而今天的通货膨胀不再是纯粹的货币问题,同时还是社会问题,更是心理问题,对此需要一个更深入的分析。当然这超出了本书论述的范围。
在这里,我只想列举众多事例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货币和心理这两个轮子是如何独立运行的。1946~ 1949年间,在美国,战时生产向和平时期生产的转变带来了工业生产的高度繁荣。利润不断地提高。可是在华尔街,股价却下跌了。因为战时工业向和平工业的转换,耗尽了所有可支配的资本,不再有多余的资金可用于有价证券的购买。此外,大众忧心忡忡地、满腹狐疑地看待战后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对于他们的投资,他们要求一个比较高的利润收入。也就是说货币和心理这两个因素都是负面的。
美国战后工业转换的演进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在和平经济的第一次高涨后,紧跟着的是一个稳定的阶段。经济扩张变慢了,经济领域需要的资金减少,储蓄存款重新累积起来。没有用于实业投资的资金选择流人股市,股价开始拉升。货币和心理这两个因素重新变成正面。
在德国,这个过程的演进有所不同。德国大规模的重建是以1948年的货币改革为开端的。当时可供股市使用的资金还很少。尽管心理因素是正面的,尽管股价也在上涨,但是还没有超出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重建真实价值的阶段。
1953年以后,工业生产的扩张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经济的繁荣吸纳了所有可支配的资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留给股市。每天早晨我都在报纸中读到怪论:各个公司的业绩记录都很好,红利提高,但股票价格不断回落。
德国联邦政府同样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以防在繁荣阶段就出现通货膨胀风险。贷款的限制迫使企业发行新的股票和债券,最大的德国企业给市场带来年息8%的債券,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利息水平。股市中泛濫着各种有价证券,尽管大众的心理也是乐观的,但没有足够的资本来购买它们,股票市场看起来令人感到绝望。当经济扩张放慢到几乎出现经济萧条时,联邦银行才放松了贷款的限定,开启货币的龙头,以合适的方式来"喂饱"资本市场。
借助于这第一口“氧气",市场重又变得繁荣起来,股票以其他证券市场少有的速度上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几年来被人为地压制的、建立在基本面之上的行情上涨的潜力引起了股价的一个真实的爆发,因为货币和心理的因素同时变成了正面。对此只有货币是必需的,如同我之前已明确提到的那样,货币是“股市的氧气"。过去是如此,以后也永远都会如此,只要股市还存在。
心理的因素则与之相反,准确地说心理是影响股市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比如一个企业的盈利和分红降低、税收提高等,就是纯粹的消极因素,但如果大众乐观地判断未来的发展,他们会容忍这些不好的消息,因为他们相信上面提到的不利因素只会起到暂时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基本面的消息是负面的,但心理因素依然是正面的。
这种情形在过去的很多重大政治事件中得到了证明。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尽管出现罢工,该公司的股票价格没有回落,这只是因为大众认为罢工并不是危险的事情。当1939年战争爆发的时候,巴黎股市已经繁荣了数月之久,因为人们担心通货膨胀而纷纷避险投资干有价证券。法国民众认为,股票这种拥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是比法国现钞更好的投资。此外还有很多人认为,战争不会持续很久,之后一切还会如......
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是,普通的根本不稀有的瑞士、英国或者法国的金币,价格也高于其实际黃金价格的50%~ 100%。 因为大家相信,总得存几块这样的金币在自己的抽屉里。这里同样涉及心理因素,而与实际的考虑没有什么关系。对股市趋势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战争或和平的事实,而是大众对此的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