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今中外的资本市场看,新人市的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偏好一喜欢买便宜的股票。他们用生活中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资本市场的货物,把股票市场当成超级市场,只要有“降价”活动就会蜂拥而去,于是哪只股票便宜就买哪只,评判股票的第一标准是它便宜不便宜。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垃圾股成了这些投资者热衷的目标。“5. 30"前那波鸡犬升天的行情,就是偏好低价股的散户力量所推动。但实际结果是什么呢?到2007年11月为止,“5.30”前疯涨的股票绝大部分还趴在连续暴跌后的低位上,至少有250只股票的下跌幅度超过50%!
一味地贪便宜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生活中一些屡试不爽的准则在股市中却碰得头破血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其根源又在哪里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菜市场情结"。他们把股市当成了一个菜市场、把买股票看成是买菜,哪种菜便宜就买哪种。所以他们入市后的目光总是盯着脚下,从来不抬头看天一大部分投资者都有“恐高症”,他们认为超过15元的股票太贵了,理由就是“我是散户,我钱少,所以我只能买便宜的股票”,因此就买了一大堆六七元钱的股票。这就如同买菜看价格,哪种便宜买哪种,实物交易的老观念就是扭不过来,感觉找个便宜的,买多点,心里踏实。
这种情结不仅弥漫在大部分新股民的投资意识里,而且也长期停留在相当一部分老股民心中。一位有10年股龄的老股民说,自从他入市以来,从来就没有买过10元钱以上的股票,真是不可思议!甚至一些大名鼎鼎的投资大师,也会有这样的买便宜货的经历一巴菲特也坦诚地谈过自己“买便宜货”导致投资失败的例子。他曾经按账面价值的很大折扣买进一家百货公司,表面看起来,那里的员工一流,还有大量未入账的不动产和大量库存。但结果他根本就没有从中获利,三年后才得以用买进的价格出手。这样的例了他不止遇到过一次。
为什么大师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句话,他们认为价格越高,成本就越高,跌得也越厉害。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事实是怎么样的一股票的上涨和下跌不是按照绝对值的高低来进行的,而是按照价格比例来进行的,也就是当天的股票最大跌幅不能超过10% (ST 类股票不能超过5%)。那么,好了,按照这一规定,一只7元钱的股票下跌10%是7角钱。而一只70元钱的股票下跌10%是7元钱。问题就出在这里:看起来一个是7角钱,一个是7元钱,两者相差了10倍!但只要我们把它们放回各自的股价结构里,你就会明白:那可怕的7元钱不是从7元钱这只股票身上掉下来的,而是从那只70元钱的股票身上掉下来的。70-7=63 (元),是10%;而如果是从7元钱身上掉下来,那么就是7-7=0 (元)了,而规则规定:股票天最大下跌幅度为 10%。7-7=0 (元)是100%,不符合规则。而7元的10%是0.7元。所以,这两只股票一只下跌了7元銭。一只下趺了0.7元钱。其下跌幅度都是10%.拥有70元銭股票的投姿者和拥有7元銭股票的投资者的损失,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示意图中,更首規地看清楚这一点。
图中实线代表那只70元的股票,虚线代表7元的股票。当两只股票同时下跌时,它们的最大下跌限度都是10%,也就是说,70元的那只股票不可能跌到?元钱,因为市场已经给它做了规定(-10%),因此你大可不必担心70元钱的股票会比7元钱的股票下跌得更多,其原理就在于此:你的市直损失米自股票的跌幅比,而不是取决于下跌的股票绝对值。
例如:甲股民和乙股民的投资额都是10万元,甲股民买的是一只70元的股票;乙股民买的是一只7元的股票。
当7元的股票下跌7角钱时,乙股民的市值变化是: 10万X (1-10%) =9万,损失为1万元;而当70元的股票下跌7元钱时,甲股民,的市值变化是: 10万X (1-10%) =9万。损失同样为1万元。
错误地去看股票的绝对跌幅(升幅)。
由此可见:股价的便宜并不能代表成本低,更不能代表风险小。那么,股价和价值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