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许多证券研究员分析A股市场总要提到美国,他们绝大多数都在说:美联储货币政策已经出现拐点。这是不是事实?其实,美联储主席已经再三重申,按照“点阵图”,美联储认为:2023年应当加息两次。就算有提前加息的预期,那也是2022年的事。
问题是,美国、其他发达国家的股市都未对美联储政策做出过激反应,那为什么中国如此敏感?这是不是与大量证券分析师不断坚称“货币政策拐点”有关?实际上,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曾经明确提示:“当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部分学者、分析师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对美债收益率的关注超过LPR、Shibor和中国国债收益率,对境外通胀预期的关注超过国内CPI。”
的确,部分经济学家、证券分析师必须认真思考一下:你们的分析和评论是否本着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负责的态度?尤其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之下。
毋庸置疑,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表述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过去根本不提加息,现在不仅开始提及,而且有了时间表。但问题是:从全球的情况看,美国之外的所有发达经济体均无收紧货币的打算,尤其是日本和欧洲。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算发达国家利率政策出现了“真实的变化”,那变化幅度会很大吗?与历史相比,基准利率达到2%是紧缩还是宽松?按照当下发达经济体的债务状况,是否允许其央行基准利率大幅提升?部分天天目光向外的经济学家、分析师是否把全球经济的境况彻底搞清楚了?
从2016年到2019年的情况看,就算美联储已经开始缩表、加息,欧洲、日本也没有立即跟随,并在货币收缩问题上变现出极大的谨慎。许多人认为这是他们迫不得已,但这有什么不对?难道货币政策不该把经济恢复推过安全线再退出吗?实际上,我们应该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去看待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
应当看到,当今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正在因“非经济因素”而波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此时加息缩表,收紧货币,可能会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这个道理,中央银行家们心知肚明,中国央行也很明白。所以,当一些经济学家、证券分析师大叫央行收紧货币的时候,可以看到的事实是:货币市场7天期SHIBOR非常稳定,同时隔夜利率也低至1.7%附近,这说明中国货币政策并未出现大幅紧缩的情况。
尽管中国央行采用“单一利率调节”的货币政策方式并不理想,但既然这种方式现在已经成势,那观察货币松紧,就不能太多在乎短期的数量变化,而更该重点关注货币市场利率变化,尤其是7天期SHIBOR这样的基准利率变化。其实,央行也多次提示市场这样的观察的方法。
真实的情况是:央行已经通过一些改革手段压低了存款利率,并希望借此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还有就是激励银行向中小微企业投放信贷。7月5日,央行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示工程的通知》。这些手段尽管不同于传统做法,但也是货币政策的手段之一。
全世界有哪家央行收紧货币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G20)当中只有巴西、土耳其和俄罗斯。它们加息各有原因:巴西是2021年初已经宣布破产的国家,加息是为了缓解偿还外债的紧迫性;土耳其加息不是现在的事,因战争和制裁的原因,早就把利率提高到17%,再加到19%,这和美国货币政策变化有什么关系?哪个国家又会效仿它把利率提到如此之高的程度?俄罗斯加息也是因为被制裁,消费物价上涨过快。
所以,利率问题、货币政策问题必须更多依托本国经济实际,绝不能一概而论,尤其不能把自己的货币政策绑在美联储的战车上。如果不是集中货币力量“为降低利率服务”,而总是“为人民币汇率升值贬值服务”,那货币政策就很容易和新发展格局错配,这恐怕是必须要防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