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点阵图”显示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们”对美国未来通胀的担忧,且美联储可能因此而提前加息,但作为美联储主席的鲍威尔依然保持着“鸽派”的立场,甚至希望市场不要过于在乎“点阵图”所显示出的紧迫感。这当然有“暂时安抚市场情绪”的意图,但无论如何,目前对于加息的讨论还是集中于2022年?还是2023年?至少,目前看不到2021年就开始加息的说法。但问题是:2021年美国CPI涨幅还不够严重吗?还是美联储真以为本轮物价上涨仅仅是“暂时现象”?
鲍威尔绝非无视美国物价上涨的问题,所以他承认通胀“显著”增加并保持高位,支出的反弹也造成了价格上行的压力,而且通胀压力存在持续高企的风险。但鲍威尔表示:如果美联储发现通胀路径持续超过政策目标,美联储“可能会准备调整”货币政策的立场。难道5%的CPI涨幅还没达到美联储为加息预设的目标?超过目标也只是“可能会准备调整”?这是不是说明鲍威尔并不急于加息?为什么“不愿意”现在就提高利率?按照他的表述,目前美国的经济活动、就业市场、家庭消费均在持续改善,企业投资也在稳步增长,但从整体情况看,目前就业市场仍远逊于疫情前水平。
历史地看,美联储的表态从来虚虚实实,而此次鲍威尔表述或许告诉我们:第一,在美国整体经济、尤其是就业状况彻底修复到疫前水平之前,美联储不会考虑加息。第二,不是迫不得已,在美国经济恢复到疫前水平之前,就算有较高的通胀,美联储也会尽可能容忍。不过鲍威尔确信:那些制约就业的因素有望在未来数月逐渐消退。
美联储对加息的态度实际正在严重干扰着中国金融市场预期:第一,很多人认为美联储很快就会收紧货币,并为此感到紧张;第二,很多人只谈加息,而并不关注“加息程度”如何。甚至有人刻意渲染美国通胀多可怕,造成美联储“可能很快加息”的舆论氛围,并以此误导中国金融市场预期。
依据现实,我们或许应当这样判断:第一,决不能把美联储的“鲍威尔时代”误读为“格林斯潘时代”,这两个时代的货币政策目标所关注的重点完全不同;第二,美国既有量化手段又有价格手段,它给美联储提供了充裕的“操作时间和空间”,;第三,加息、缩表或仅仅是扭转了“极度宽松”,但未必属于货币紧缩,而其货币政策的“真实宽松程度”远远高于历史正常时期。
美联储政策会对中国构成怎样的影响?第一,如果美联储并不急于货币转向,那“人民币下半年存在贬值压力”的判断就是错误的;第二,中国绝不能指望大宗商品价格会在短期内获得平抑,至少要做好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再持续1到2年的准备。所以,中国必须认真把控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尽量争取主动,而不是把自己的经济时运“押注”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基础上。